工程机械企业的海外市场之旅又将跌宕起伏了。
始料未及的欧洲债务危机有可能使全球进入"金融危机第二幕"--日前,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对于中国企业来讲,今后数月的出口形势似乎又显得迷雾重重。工程机械行业出口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2010年,出口形势如何依旧是制约行业增速最关键的要素。
除了三四月行业出口有小幅增长外,其它月份的出口持续低迷。如果再遇"金融危机第二幕",形势可谓非常不妙。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国家有关进出口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虽然并没有特别利好的消息,但通过分析可发现依然有些亮点。
出口退税优势仍保
在406款商品出口退税被取消的调整浪潮中,工程机械行业"幸免于难"。
6月22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称,自今年7月15日起,将取消部分钢材、有色金属加工材等406个税则号商品的出口退税。这是中国自2008年下半年针对外需回落重启上调出口退税政策以来,首次对这一政策进行反向调整。
对于亟待扩展出口业务的工程机械行业来讲,这虽然谈不上是利好,但至少不是利空。金融危机以来,工程机械行业在渡过最艰苦的时刻之后,依靠内需拉动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然而出口却一直疲软。
工程机械出口高退税由来已久,自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中央政府先后六次上调出口产品退税率,其中涉及到12个税号的工程机械产品。目前,国内工程机械大部分整机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为17%,可谓处于全面高退税时代。
虽然有分析认为,这次调整体现了国际市场继汇率政策正常化之后,财税政策显露出趋向常态的迹象。但具体行业具体分析,工程机械行业依旧需要支持。提高出口份额的最佳时机并不是金融危机来临之时,而是后金融危机经济时代,此时得到政策支持对于行业来讲无疑十分难得。
目前的国际市场依旧不明朗,如果缺乏支持,中国产品很有可能失去"性价比优势"这张牌。如果退税比例下降,或者取消,企业必然要对产品进行重新定价,否则就将损失相当大的利润。一旦价格过于趋向日韩等国家产品,将很难保证用户一定会选择中国制造。
货币升值影响几何
截至今年5月份底,欧元对美元下跌近14%。由于人民币依旧以紧盯美元为主,从而造成了人民币对欧元的被动升值,因此,前五个月,人民币对欧元已累计升值14.5%。这几年,企业因为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外汇损失已经不容小觑。
从长远来看,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必然会受到汇率升值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随着企业放宽结算形式之后,欧洲国家多是采用欧元结算的形式。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必然对企业的实际收益造成影响。不过,由于中国企业在欧洲的销售份额相对较小,所以,这种影响总体并不是很大。 从短期来看,目前人民币主要对欧元升值的幅度最大,对美元升值的幅度相对较小。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家仍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这些国家多是以美元进行结算。但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仍以"温和"和"渐进"为主基调。根据一些媒体去年年底得出的结论,今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不会超过3%。但究竟将影响几何必须依国家政策而定。
然而,这并不否定用户会延续习惯性的结算方式,在多数国家,用户可选的结算形式较多。在考虑到汇率损失的前提下,如果用户采用欧元结算形式更划算,必然会改变原有的结算形式。企业仍将面对利润空间被压缩的风险。
目前,对于出口逐渐回升的中国企业来讲,市场并未繁荣到可以大范围选择用户的地步。在产能及运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企业仍将抓住一切出口订单,汇率问题无法改变整个行业对出口的诉求。
对于企业来讲,必须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更高和人性化程度、加大服务力度等方式谋求更多的利益增长点,以提高产品的利润率和市场占有率。
海外并购序幕待揭
在一些企业的中长期规划中,都将成为世界工程机械巨头列为在几年或者几十年内可谋求的发展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不仅意味着企业销售要面向包括欧美在内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还意味着生产环节也必须向全球化转型。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到今天,量产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是全行业需要面对的问题。改善产品结构是必由之路,需要同时指出的是,中国产品必须谋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然而,只是将中国生产的产品出口出去,这种方式难以使中国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巨头。外资入主中国正是最有说服力的前车之鉴。由于看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几十年来,世界工程机械以及内燃机行业巨头落子中国的步伐从未停止。以前,中国企业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但现在,已经到了部分有实力的企业探索这种模式的时候了。
在目标市场投资建设工厂,三一、柳工、中联重科等企业已经在这方面先行一步。然而,觊觎这种模式的并不只是个别企业,这已经成为行业内一线企业的共同诉求。东南亚、南亚、东欧、南美、中亚等地,都是中国企业关注的重点。
人民币升值虽然导致企业出口受到影响,但另一个显著变化是购买力增强,这也就使得并购在企业国际战略的地位开始被提升,中国企业的资本输出战略业已可以启动。特别是对欧元的被动升值,使得东欧成为部分企业关注的重点,柳工总裁曾光安就已明确表达了这种意向。
在出口政策的有利前提下,企业在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也将树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这将促进企业进一步外扩,使出口方式由通过海运等形式转变为目标市场的本地化生产。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