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委分头酝酿,新能源车扶持政策待出


时间:2010-09-06





  自2009年跃居全球汽车销售第一大国后,中国将目光瞄准了汽车强国。

  在9月4日、5日“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各主管部门纷纷传出正在制订或加快实施扶持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消息,其中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成为重中之重。

  科技部称,电动汽车“十二五”专项规划草案已拟定。《规划》包括明确电动车产业化研发方向和加大对示范产品的开发、优化和应用的财政补贴力度等7方面。

  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修订《产业结构调整和指导目录(2010年本)》,在鼓励类产品中,新增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

  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2004年版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修订工作;预计两个月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年至2020年)》将基本成型并出炉。

  商务部则通过多种渠道引导中国汽车(包括零部件)出口,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关键零部件。

  科技部部长万钢、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卢希、商务部机电司和科技产业司司长张骥纷纷指出,中国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必须加快发展,鼓励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鼓励提高中国传统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竞争力,鼓励中国汽车出口及中国汽车集团海内外兼并重组等。争取到2020年把我国初步建成汽车产业强国,其中,传统汽车真正实现国际化,2020年中国汽车和零部件出口额占世界汽车产品贸易总额的1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达到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

  电动车专项规划草案拟定

  科技部部长万钢透露,《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草案已经拟定,将进一步增大对于电动汽车科技研发的投入,继续支撑和引领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抓住未来5至10年的机遇,成为节能及新能源汽车的强国。插电式电动汽车的纯电动汽车成为近期发展战略的主流;燃料电池汽车成为未来占据全球市场的制高点;短期内发展节能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以实现传统汽车节能技术改造、升级换代。

  万钢称,《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掌握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开发的能力,发挥市场和资源的优势,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动汽车以及关键零部件工业体系,投放电动汽车充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满足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需求。健全完善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建立有利于电动汽车发展的政策环境,实现我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

  《规划》主要包括明确电动车产业化研发方向和加大对示范产品的开发、优化和应用的财政补贴力度等七方面。为推进电动车产业化进程,万钢透露,《规划》提出要深化示范推广,探索商业推动模式,包括进一步深化现有的科技、财政联合推动机制,建立专项资金,加大对示范产品的开发、优化和应用的财政补贴力度,扩大公共服务领域和私人用车领域电动汽车示范推广的试点模式,积极探索车电分离、电池租赁、整车租赁等新型的电动汽车示范推广商业模式,加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结合。

  在电动汽车研发方向上,万钢指出,未来重点突破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一致性、耐久性、低成本等第一次关键技术,重点开发具有高舒适性、高可靠性的城市客车和纯电动小型乘用车等适用于市场需求的产品。在当前的技术条件和产业规模下,生产性价比相对较高、比较容易引起市场接受的电动汽车产品。

  当谈及一直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充电设施不完备问题时,万钢表示,“要加大充电基础设施的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支撑充放电成套技术和设备规模的市场应用和产业化。”

  对于业内诟病的技术标准不统一、影响电动车产业发展这一问题,万钢指出,科技部将联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共同建立起一套与我国自主研发产品和技术特征相配合的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发改委为新能源车大开绿灯

  发改委一边给汽车工业敲着警惕产能过剩的警钟,一边将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大开绿灯。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透露,“重点鼓励发展和消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0年本)》,在鼓励类产品中,新增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其中包括电池管理系统、电机管理系统、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电路集成以及充电设备等”。商务部机电司和科技产业司司长张骥表示,未来将进一步鼓励企业引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相关先进设备技术和关键零部件。

  陈斌提出,要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发展,各级政府应整合政策资源,集中在条件较好的城市率先启动示范,提倡政府公务车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为普通消费者做表率,为节能减排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做贡献。主要汽车企业要积极主动开展新能源汽车合作,从原材料、零部件研发、制造、销售、使用等方面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工信部新版规划最后冲刺

  工信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指导中国汽车业转型、加快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两大政策。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卢希在作《当前工业发展形势及加快转变汽车工业发展方式的几点意见》时透露,“鉴于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2004年版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已经不再适用于指导中国汽车发展。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汽车工业由大变强,工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开展2004年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修订工作。”据了解,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将明确指出,“以节能、新能源汽车发展为突破,积极营造促进汽车发展的政策环境、创新环境、市场环境和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原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司副司长、中汽协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书林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由工信部牵头制订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年至2020年)》将于最近一至两个月基本成型出炉,目前工信部正在征求各方面意见做最后的修订。按照此前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年至2020年)》草案显示,中国将最终实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同时将加快研发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即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达到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保有量达到500万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销量达到世界第一,年产销量达到1500万辆。

  财政部:建立财政科技联动补贴新机制

  在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财政补贴功不可没。喜见财政补贴对产业的推动作用后,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处长吴海军5日表示,下一步考虑继续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重的发展战略,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以谋划,具体将从五方面着手通过财税手段扶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发展。

  吴海军称,近一年来的实践,在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方面基本形成共识,现在关键在于抓落实。未来计划从生产、消费、流通各个环节加以扶持,从资金投入、制度建设等方面加以引导,促进汽车消费结构的转变,实现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具体将从五方面着手扶持。第一,要完善财政补贴政策;第二,加大研发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在关键部件取得突破,形成技术储备,为推广提供技术支撑;第三,研究完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投入,引导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消费;第四,加大政府采购的支持力度,优先采购符合条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挥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带头示范作用;第五,进一步加大支持标准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这是基础性工作,也是当前的薄弱环节。

  在谈及新能源汽车补贴及推广的主要思路时,吴海军称,“新能源汽车推广初期主要采取试点方式,在公共服务领域和私人领域分别选择若干城市进行试点推广,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大力推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取得突破,并尽快达到一定的产业规模。中央财政主要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直接补贴,地方财政安排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充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据了解,在全国建议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及确定补贴政策时,将遵循四大基本原则。第一,坚持明晰战略和示范推广相结合,以纯电驱动为主要方向的技术路线,推动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第二,坚持财政政策与科技政策相结合。新能源汽车研发成本高,特别在推广初期,规模化水平低,消费和使用环境不成熟,科技成果产业化难度很大,要建立财政科技联动新机制,形成市场带动产业,产业带动技术的良性循环。第三,坚持市场拉动与开放竞争相结合,增加企业自主创新压力,鼓励优秀企业发展壮大。第四,坚持国家层面统一领导和各部门按职能分工协作相结合,不断创新,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对于正在执行的节能汽车补贴政策及效果,吴海军表示满意,效果初步显现。第一,节能汽车的车型增加至132个车型,且增长趋势仍将持续。第二,节能汽车销量大幅增长。据中汽研统计,8月132款节能汽车共计销售12.96万辆,环比增长32%,占汽车消费比重超过20%。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中国节能汽车占总销量的比重从5%至7%上升到20%。未来节能汽车的市场份额突破50%指日可待。第三,不少企业重视节能汽车的开发,对节能汽车的研发投入不断加大,不断推出新的节能汽车车型。谈及未来是否调整补贴政策时,吴海军指出,“主思路仍是结合汽车的燃油消耗标准,全面推广财政补贴措施,大幅度提高节能汽车的市场份额。当节能汽车推广达到一定比例或者说更高比例时,将据燃油消耗量水平的发展情况,实时提高补贴条件,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以支引导汽车节能消费上台阶、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来源;中国机械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