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风电窘境,并未浇灭风电热,海上风电又在刺激各方热情。
作为全国七大千万级风电基地之一,拥有1800万千瓦海上风电资源的江苏,正迎来一拨拨的能源巨头。其中,除国电、大唐等五大电力集团,还有中广核、中水电等,进驻南通的就有十几家。
到2020年,江苏规划风电装机1000万千瓦,其中700万在海上。而远景规划装机2100万千瓦。“这里面,1300万千瓦在盐城。”盐城发改委投资处仲明说。此次招标的海上风电场全在盐城,尽管不过100万千瓦,却“空前的热”。
“全省适合发展海上风电的海域基本瓜分一空!”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说。去年以来,能源巨头与沿海各地达成合作协议的报道不断传来。少则开发100万千瓦,多则开发200万千瓦,甚至400万千瓦——投资据称高达900亿元!尽管未经国家批准,所谓协议等于一纸空文,但其“圈风”之急切可见一斑。
有消息称,今年国家将到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从3000万千瓦调为1.5亿千瓦,增量多来自海上风电。这大大刺激了海上风电热。沿海各省市都加快编制海上风电规划。发展海上风电,不占陆上空间,且风力更好,但投资两三倍于陆上风电,技术要求更高。从海上风机稳定性,到海上风电对环境影响评估,国内准备还不充分。如东能源局局长陆茵说:“丹麦搞海上风电,试验风机防腐蚀,测试风机噪音对海洋生物影响……做了8年还在做!”
上好风电资源怎么换来上好“收成”?不少地方的思路是用风电场换风机制造业。华锐盐都基地投产一年多,纳税近两亿元。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朱静说,华锐去年销售30亿元,今年要翻倍。“两三年内,销售可达300亿元,纳税10亿元!”盐城在建四座10平方公里的风电产业园,规划10年形成1000万千瓦的风机产能,销售2000亿元。目前,已有20多个风机项目落户盐城,总投资300亿元;而“绿色能源县”如东提出,五年内,年销风机400亿元。以风电资源吸引能源巨头,以能源巨头吸引设备巨头,进而集聚配件厂商,各地培育风电产业路数相似。南通一家风电场老总说,有些地方实行“捆绑招商”,能源巨头不带来风机厂,很难拿到风电场。:“企业不怕产能过剩,不怕亏损,国家纯粹杞人忧天!”在沿海地区官员中,持这观点的不在少数。有人甚至认为,风机制造产能过剩,就是杜撰的“伪过剩”!关于新兴产业发展,他们如此展望路径: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精,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过程总得走,学费总得交,没有低水平的量,哪来高水平的质?市场不可“规划”,产能哪会“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产业规划向来不成功,允许这里搞不准那儿上,没人听,不如一起搞,不“重复建设”怎么淘汰落后?
这套以“反规划”、提倡“自由竞争”为核心的理论令人担忧。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认为,发展新兴产业,是要发挥市场配置作用,由企业自主投资,政府只能设置产业门槛,制定产业政策。把一切装进规划框子,排斥市场竞争,当年的沙钢、今天的熔盛造船,都不会脱颖而出。问题是,当前风电产业“繁荣”背后是扭曲的“市场配置”。以央企为代表的能源巨头不计成本“圈风”,既为扩张传统能源积攒必需的新能源配额,更为圈占稀缺资源,信贷成本极低的它们,“不差钱”自然不怕赔钱。这资本冲动叠加政府政绩冲动,使风电产业发展愈加燥热盲目。滨海县县长李逸浩说,有些地方上风电场,建风机厂,不光追求传统GDP,更是争贴绿色GDP标签。它们追逐央企,搞无限优惠,哪怕项目上不了,能造声势就行。
作为技术最成熟、成本最低的新能源门类,风电产业前景广阔。江苏电力总装机容量中风电仅占3%,而丹麦这一数字高达20%。显然,“过剩”的只是泡沫,而非风电产业。各地必须跳出用资源换产业,科学规划,从抢巨头转向培植产业链,突破核心技术,提高就地配套能力,让产业的根扎得更深,才能让产业走得更远。南通发改委提出,吸取陆上风电开发教训,适度控制近海风电场项目,深入研究论证,待条件成熟,再按时序分步开发;盐城市政府承认,推进风电场建设和风电设备招商中,存在很大随意性、盲目性和无序化,出现多头签约、抢占资源、无力开发等现象。9月初,国务院将新能源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申加强规划统筹投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江苏省有关部门强调,风电场建设必须服从规划,风电设备制造要坚持集聚发展。
来源:机械专家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