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人害己 风机行业莫把开头当过头


时间:2010-12-02





近日,风机着火、倒塌事故频现报端,多家行业巨头被牵连其中,各种说法也在坊间流传。其间有一个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大家在忧虑中对产业前景展开大讨论的同时,所掌握的有关事故本身的公开信息却极为缺乏。

比如,有关风机着火、倒塌事故的引述几乎全部来自匿名消息源,而事故照片来自豆丁网,唯一有事故报告可依的大唐左云项目风机倒塌事故中的事故报告也是由网友上传的。另一方面,风电场业主的事故报告往往偏重细节和技术性,而被“兴师问罪”的风机制造商自然是一口咬住“不是质量问题”。到了最后,究竟是在质量、设计、操作、因地制宜情况等哪一方面出了差错,大家还是云里雾里。

其实,我们熟悉的很多国际大牌几乎都经历过“事故频发”的阶段,不久前维斯塔斯在澳洲的V112风机样机还出现了叶片断裂的情况。即便是至今已相当成熟的汽车产业也不能杜绝事故。但另一方面,事故可以预防,严重程度可以减轻,所造成的影响可以弥补。在汽车产业陷入质量问题泥沼时,正是公示、召回等一系列产品质量保障制度的建设逐步提高了汽车产品的信誉,促进了产业“由大变强”。而当风电行业来到同样的转捩点,我们却遗憾地发现,产业的科学监测预警系统、质量标准、第三方评价机制、公开召回制度等几乎全部缺位,由此造成民众对风电的不信任感升级——“国内企业买的都是海外过时的技术,质量不过关就盲目上马”之类的说法不绝于耳。

产品质量是不是风电发展的症结所在?一位在国内风机企业海外研发中心的专家曾向笔者表示:“中国企业产品质量关把得很严,但是不重视质量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故障是难免的,但是要预防故障,出了故障要及时发布信息,客服电话要保持开通,媒体询问要及时解答,我总是在说服我的母公司树立这些理念。”弄清这个问题,才能让我们在“中国风机质量太差了,不要大发展了”和“中国风电产业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没做”这两个非此即彼的选项中做出更合理的选择。比起质量本身的问题,风机事故更应引发我们对产业外部监督机制和服务保证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思考,不是不能犯错,而是有错要改,不能“藏着掖着”,否则不仅他人受到贻害,最终受伤的也包括产业自身。

说到“害己”,笔者以一个乳品行业的例子来做极而言之的类比。不久前,乳品界曾曝出乳品制造商利用网络“黑公关”散布谣言打压竞争对手的事件。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在风电产业身上?网络信息失范案件影响深重的确有其背景,如果出事故不披露,没出事故时公众“平地旋风起”,对产品生疑、对行业失掉信心也就太正常了。从笔者掌握的材料看,关于风机事故的很大一部分报道的确并非空穴来风,但当公众获取消息的来源只剩下“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和网上的帖子时,风电产业对谣言猝不及防的程度绝不亚于乳制品行业。同时,其后更多的道德风险也值得人们注意。如果未来有更多风电企业上市,关于事故的讹传就更容易在资本市场上兴风作浪。反之,如果风场运行能得到有效监测,事故情况能够及时通报,能源、安监、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国土资源等部门联网掌握有关信息,事件性质能得到第三方的合理评估,就可以打消公众的诸多疑虑,并在产业链上创造新的商机。

欣慰的是,国家能源局及时开展质检工作让我们看到质保体系建设已经引起高层重视。可以预想,未来风电企业征途漫漫,“死掉一批”也并非不可能,但不能在“质保体系建设”这一步迈开前就悲观消极。不久前,《中国能源报》主管单位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同志去世,哀思中翻起前辈旧文《莫把开头当过头》,笔者认为,其历久弥新的思想也适用于风电产业,对风电反思是认识的进步,但不再迷信“正面”了,也要警惕掉入迷信“负面”的陷阱。天天念叨风电大发展,而风电真正发展起来,出现了一点难以完全避免的问题时,又惊慌失措,也大可不必。是以为题,以纪念前辈

来源: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