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发展与调控 空间与节奏之辩


时间:2010-12-23





2010年称得上是中国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机械行业最好的一年:高增长、低通胀、高盈利。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工程机械、机床行业销量创历史新高,新兴战略产业——轨道交通设备行业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尤其是工程机械行业,盈利增长普遍达到50%以上,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推出了再融资和收购扩产计划,进一步拉动了对设备的需求。经济复苏的同时,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也开始显现,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资产价格泡沫。

“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根据历史特点,“五年规划”的开局年固定资产投资一般相对偏高,这样预估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大约也有20%左右增速。收紧流动性可以抑制大宗商品价格炒作。加息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并抑制投资,不过仅仅加息对机械行业的盈利影响相对较小并且滞后的。收缩流动性抑制总需求过快增长,但是类似2004年的经济急刹车现象不太可能再发生。

高端装备制造业受益于经济结构转型,将跑赢指数,行业发展与政策调控是空间与节奏之辩。在城镇化、新经济和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设备和能源采掘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长期看好。不过,短期收紧流动性机械行业增速将回落。明年全球经济复苏,原材料价格将小幅上涨,机械行业的盈利水平将在明年出现小幅回落,类似2010年的超高增长不可能持续。

布局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化战略

发展新经济加快装备制造业升级,核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环保设备受益,未来10年将集中发展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我们认为新经济低碳经济时代,节能环保技术在机械行业广泛应用,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升级。预计中国未来10年核电市场总投资额将达9800亿元,年平均投资1000亿元,预计2010年-2012年核电投资为687、1252、164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0%,核电设备及零部件需求将保持高增长。海洋工程方面,目前中国在设计与制造方面与韩国、巴西、新加坡存在很大差距,深海勘探已成为全球能源采掘的趋势,中国“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投资将翻倍。

城镇化的深化,投资是消费的先导,工程机械和轨道交通设备受益。“十二五”规划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2010年西部开发对工程机械的启动超乎预期,内蒙、新疆、四川等西部省的投资及对设备需求的拉动对2010年贡献非常。我们认为城镇化与消费升级与基础设施配套是分不开的。长期来看在城镇化趋势中,房地产的供给应该稳定增长,保障房作为缓和社会矛盾的一种形式体现出来,实质还是住房需求庞大。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化战略布局已经开始,工程机械行业率先布局。虽然有部分低端机械产品因劳动力、环保成本等因素,产量已经全球第一,但是实际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化战略刚刚开始,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打击很大,但金融危机也降低了中国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成本,收购兼并开始增加。装备制造业有望成为中国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工程机械、铁路装备等行业有望称霸全球,这将改变装备制造业的全球竞争格局,当然还要看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推进。我们看好三一重工(600031)、柳工(000528)、中国南车(601766)、中国北车(601299)、中集集团(000039)等龙头企业的国际化之路。

短期在政策调控的基调下,工程机械行业增速回落,行情以震荡为主;铁路设备大蓝筹启动的催化剂是铁道部的招标;能源装备是个大范畴,包括石油采掘装备、核电装备和煤炭采掘设备,全球经济复苏与能源价格上涨是行情的前瞻性指标。

关注新兴战略和能源装备组合

我们重点推出新兴战略和能源装备组合:能源装备组合(中集集团、山东墨龙(002490)、郑煤机(601717))、高铁装备组合(中国南车、中国北车、时代新材(600458))、工程机械战略优势组合(三一重工、柳工)。

石油钻采设备行业——明年景气度将回升。在目前的高油价以及上行预期影响下,钻机活动数量很可能会持续在历史高位下运行。半潜式钻井平台日租金费用前几个月虽有回落,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且平台利用率处在一个上升趋势中。海洋工程“十二五”规划投资翻倍,看好深海勘探海洋工程设备。

煤炭机械——受益行业整合和机械化率提升。受“十二五”初期煤炭投资增长和设备更新改造需求爆发双重拉动,煤机行业将保持较快发展。成套化和服务升级将是下一步发展重点,有实力和资源的行业整合强者将胜出。

轨道交通设备——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发展高速铁路是国家战略,毋庸置疑。现有动车组订单将于2011年交付完毕,预计2011年将启动新一轮动车组招标,由于国产化率提高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毛利率仍有望维持。


来源:证券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