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年:开启下一代技术和工业框架


作者:丁未    时间:2010-12-28





建设下一代技术和工业框架

2010年是全球货币泛滥之年,在财政货币等各种宽松的政策的影响下,人们对技术与工业的认识被经济政策左右了,失去了从技术与产业发展本征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发展与变化内在规律的观察。

从微观层面的实践看,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是由其内在的变革因素决定的。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公司在技术研发投入和企业的规模上,与其竞争者如微软公司相比,有巨大的差异,但从产品线和产品的受欢迎程度看,两家公司都有各自出色的表现。

从宏观层面的实践看,美国对全球科技的主导地位依然稳固,欧盟的科技发展基础优良,日本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有新的突破,印度科技的崛起也在情理之中。

相比于各国政府出台的大同小异的科技和产业促进政策,如果我们将这些共性的特点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在全球科技与产业创新的竞技场中,谁会更加突出?

微观层面,从移动手机昔日的霸主欧洲诺基亚、加拿大的黑莓,当前所面临的美国谷歌、苹果和微软三方移动平台的冲击,不难看出技术对抗的白热化案例。宏观层面,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技术发展的路径对抗也正在从后台的舆论辩论走向前台的实质对抗表现。

技术的源头是人性的愿望,产业的归宿则是专门化的消失。从欧洲的工业革命以来,总体上看技术创新与产业的分化是主流现象,也就是我所说的“常态”。而展望即将到来的2011年,笔者认为,全球技术与产业发展将贯穿“非常性”的基本标志。

2010年,笔者对美国、德国等全球主要经济体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人类的技术与产业进步在2011年开始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概括而言,就是整体性与连通性成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基本路线,这个新近涌现的特点,就是我所说的“非常性”。

长期以来,人们都试图从现有产业框架中,分门别类地进行技术与产业的讨论与发展规划,这种认识逻辑,显然已经失去了自身在现实中的支持力量。如何改变这个局面?我以为就是从整体性和连通性的新坐标系中,重新建设下一代的技术与工业框架,舍此别无捷径可走。

2011年或将成为人类整体性技术框架变革之年,也就是说正在发展中的21世纪全球性经济波动,开始动摇导致这个波动产生的技术与产业基础,呈现出未来21世纪技术与工业的潜质。

2011年技术演进的九个基本变量

从技术演进的具体形态上看,笔者粗略地概括为以下几个基本变量。

第一,以化学元素上看,碳元素逐步取代硅,成为新型结构与功能热点研究领域,这当然要归功于兼具神奇与丰富之美的碳结构。其次化学键价态的多样性成为新兴技术成长的驱动力和商业利润的来源。

第二,量子技术以有机或无机光电的形式逐步淘汰电子技术,采用光连接技术的工业设备和消费品会不断涌现。

第三,声学应用热不断升温,现在采用声波聚焦技术的流式细胞装置已经问世,人类开始利用声波来操控流体中的细胞运动行为,显然这一能力可以扩展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领域。

第四,云计算逐步迈向实体服务领域,成语中的“四海一家”,现在表现为移动通信、云计算、空间信息融合以及相应物联网络的集成,衍生出更简便、高效的服务模式。

第五,简约灵活成为技术发展的主流,现存的工业系统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离散的单元太多,最典型的就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各种引擎及其应用系统。电动车除了在能源效率上的优势以外,从技术框架上看,就是结构的复杂性大大降低了。在汽车时代,汽车公司是按五到十年为跨度推出换代车型,按年推出外观微调的年度车型;在电动车时代,电动车等同于个人电脑,从技术上讲,可以随时随地按用户愿望升级换代。

第六,电网技术面临重大的变革,现在的电网本质上不适应新能源发展的特点,表现为各种新能源介质并网困难,能量规划不具备预见性。因此对现有的电网,未来至少有两个前景可以讨论,一个就是现在以输变电为基本出发点,演化出来的智能电网概念,类似于当年电信网络的综合业务网络,再者就是彻底放弃现有的电网概念,直接发展下一代以储能技术为核心的开放能量网络。



第七,基因技术、干细胞、分子调控网络等生物技术获得更加广泛的关注和应用。生命作为自然界的一种普适现象,今天确实受到了人类智力的极大挑战。尽管人类对任何新的伟大变革,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适应过程,但是对现在生物技术的质疑则充分暴露了人类在社会层面的智力分布差异。首先是自然界中生物自身的基因变异就是常态行为,没有基因的变异就不会有今天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其次,生物信息的传导机制进展告诉我们,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人类疾病本质上都是信息传导机制失衡的表现,而不是造成失衡本身的原因。

第八,安全技术改变人类的基本行为,人们现在正在集中全力发展不同层面的安全技术,当然有技术导致了人类的自身不适应反应,现在机场的安检就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现象。对安全技术的个体和社会需求则不断升温,促进了相关市场的快速成长。

第九,公共空间的再设计与建设成为人居与社会环境发展的重点领域。公共空间是人类日常生活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发展非常落后。全球应急场所的设计和使用都还处在非常原始的阶段。世界各国的机场都没有为旅客滞留提供足够的舒适空间和相应的服务。遍地打地铺的场面司空见惯。

2011年产业形态演进的九个新特征

从产业的形态上看,我以为具有以下几个新的特征。

第一,分散—集中—再分散的循环,从人类的工业化进程角度看,大体经历了企业集群从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现在发达的经济体又出现了再分散化的过程,目前中国模式所强调的产业集中,建设各种开发区的模式,是与之相反的。

第二,循环经济模式升级,现行的循环经济模式着眼于一个微观结构在空间上可循环性,正如上海世博会的各种零碳建筑场馆,零碳只表现为在建筑场馆运营的局部环节上,而不是在建筑—运营—回收的全过程中。

第三,技术创新的主体从政府组织转变为非政府组织,或草根创新联盟主导。以空间探索为例,长期以来各国的空间探索全部被垄断在政府机构手中,规模庞大,效率极低。但这一局面被若干欧美私营企业打破了,商业的太空探索成为人类的旅游的热门市场。

第四,创意产业内在分层,出现以概念设计为主导的核心创意群体和以专业应用为主导的专业创意团队的分化。前者以天才艺术家、有想象力的跨界科学家以及目光远大的创业者构成,主要的使命就是颠覆人类业已存在的技术理念,后者由受过良好专业教育与训练的工程团队为主要成员,为前者提供实现手段和资源支持。

第五,免费服务成为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当然免费不是唯一的形式。收费或许代表着商业的基本目的,与之共生的事实是,收费也同时成为阻碍商业作为的绊脚石。事实上免费服务本身就是一系列创新活动与创新设计的结合体。

第六,“落后”与“先进”成为象征意义,而不是实质上的相对意义。更形象地说,先进与落后的混搭,或许成为真正成功的产业模式。先进与落后的混搭,是对人类现有各种资源和技术潜力的创新组合,人类可以自由地选择,一个废弃的旧机床可以和先进的有机发光介质混搭,而成为新式的办公家具。也可以用新一代水溶性的有机介质,构成经典的工业结构材料,大多数的风力发电的叶片也是手工制作的。

第七,创新的目的性被创新的灵活性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目的的灵活性,或者说是开放性是更好的结果,事与愿违也可能产生出更大的创造性。

第八,工业标准体系重构,现在全球的工业技术标准泛滥重复,反倒助长了各行其是的现象,大家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所见的三大运营商,各自有各自的3G标准就是一个典型的现象。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业标准更是混乱,这种人为制造差异的行为反映出了人类的工程与商业实践的局限性。即将到来的全球第四代移动通信,避免了在三代移动通信中的混乱局面,而各种工业的自动化的协议也已经在芯片层面,完成了一致性的建设。

第九,低成本技术框架成为广泛接受的方案,技术框架代表着不同的商业利益和发展路径,正如在经济危机中的消费者开始反思自己对奢侈品的疯狂是否值得一样,人们也有理由更加关心不同的技术框架之间的成本因素,在这种背景之下,除中国以外的地区,人们更加倾向于用低成本方案来部分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当然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因素。

展望2011年,对现行技术体系满意的人,不希望看到变革,因为他们已经获得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他们关心的只有市场的推广和营销花样的翻新。而新生的技术力量,则试图通过更加全面的创新,来建立自己的市场地位。

从现有的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案看,不论是国有的还是私营的,他们所关心的只有商业品牌和即将过时的技术框架,甚至根本没有技术含量的原始资源。问题在于,2011年引领的全球下一个十年,下一代技术和工业体系已经扑面而来,这条国际并购之路能走多远?


来源: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协会 作者:丁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