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跨进“十二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将展现在我们面前。“十一五”以来,我国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将抓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
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超40%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说,“十一五”时期,通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新成绩。
200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13.46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2005年的1.5倍,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0.1%。今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8%。
目前我国是全球工业大国,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二。电信网络规模、电话用户数和互联网用户数稳居世界第一。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大技改投入、严格产业准入、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等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果显著。预计“十一五”时期,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落后产能分别为11172万吨、6683万吨、10538万吨、34000万吨和1030万吨,约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苗圩指出,过去5年我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工业增加值保持了年均13.5%以上的增长速度,预计今年年底全国工业增加值将超过15万亿元,中国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同时,这5年,我国工业的节能减排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预计今年规模以上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将比2005年累计下降超过25%,节约能源累计超过6.5亿吨标准煤。
“十一五”期间,随着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工业大省和产业集聚区。据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郭述禹介绍,预计2010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1675亿元,是2005年的2.6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600亿元、利税9200亿元、利润580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9倍、2.7倍和2.7倍。“十一五”以来,山东累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3.4万多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填补国内空白的为2.7万项。
同时,产业的发展也培育出大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熊群力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中国电子突出发展主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中国电子主营业务收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大幅增长,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中国电子。今年又提前两个月实现了全年预算目标,预计全年产值将突破1500亿元。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给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李毅中指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全面分析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变革趋势,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苗圩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意与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相结合,传统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绝不是脱离现有的工业基础去另搞一套战略体系,而是在传统产业与新兴科技的融合中孕育激发新的产业。要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契机,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的进程。同时,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软件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技术管理咨询、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搭建平台、疏通渠道。
专家指出,发展新型产业必须抓住重点。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要加快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产业化,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芯片、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推动数字内容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能源则抓住光伏和智能电网这两点。高端装备业则主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则是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达到15%。据此,部总经济师周子学认为,为实现发展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1~2015年要实现24.1%的年均增长速度,2016~2020年则要达到21.3%的年均增长速度,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还将快于此增长速度。他强调,从产业关联角度看,信息产业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扩大信息技术应用领域。
积极推动两化融合
面对“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工业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大而不强的问题亟待解决,自主创新亟待突破。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全球化品牌,特别是一些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受制于人,产业安全面临风险。目前,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35%~40%的平均水平。要提升工业竞争力,必须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其中一个重要手段是加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已翻番,目前成为全球第一大信息产品制造大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说,今年前10个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7%,高于工业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6万亿元大关。今年前10个月,我国软件产业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10多倍,年均增速达到38%。“十二五”期间,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将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在若干重大领域率先取得突破。部电子信息司司长肖华强调,要着力突破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及材料、装备等瓶颈,进一步增强计算机、视听、通信设备等骨干产业,完善产业链;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数字家庭、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形成产业分工体系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软件服务业是新的增长点,也是两化融合的“纽带”。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认为,“十二五”时期,必须关注软件与硬件、技术与应用、应用与市场、市场与产业的互动关系,紧紧把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趋势,面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领域,建立自主可控的技术和产业体系,培育世界级软件企业,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积极实施“核高基”重大专项,加快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软件技术和服务标准、规范推广。
两化融合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说,两化融合中要结合传感网、物联网、泛在网、云计算、智慧地球等一系列新的技术和业态,重创新,求效果。同时,加快推进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根据当地工业发展特点,找到突破领域,并总结出合适的“融合模式”。
来源:中国电子报 作者:樊哲高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