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机床行业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提供先进基础装备的重任。然而这个产业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事实:中国作为机床生产大国,在做“大”的同时却没有同步做“强”。面对外资巨头的激烈竞争,国内具备实力的机床企业试图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其中兼并重组就是一种。
兼并重组:机床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跳板
一直以来,中国机床企业总体处于产品线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集中、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的状态,这直接导致中国机床产业竞争力不强。面对机床产业运行的种种状况,国内一些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企业做出了战略性兼并重组的决策,并以此寻求塑造中国机床理性新格局的途径。
它们中有通过大企业集团向海外扩张的。其中2005年沈阳机床并购德国希斯公司,重组云南CY机床,控股交大昆机;大连机床并购美国英格索系统公司,并购大型龙门镗铣加工中心领域着名的德国兹莫曼公司。这两家案例曾名躁一时,因为并购者和被并购者都是中国国内和国际着名的公司。
当然一些区域内的兼并和重组也不乏少数,例如天马集团控股齐重,秦川机床对陕西机床进行重组。这些案例中的主角最终都或多或少地实现了预期的期望,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同济大学张曙教授认为,主要表现在关注扩大生产规模和资本运作多,考虑技术品牌叠加效应少,难以形成预期的优势互补和竞争力。
“十二五”热络下需“冷思考”
“十二五”期间,中国机床产业发展势将出现重大的趋势性变化,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向现代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工信部起草的“支持行业兼并重组”政策已上报国务院,该行业重组政策被称为十大产业兼并重组政策,政府将从金融、财税、资源配给三方面支持大型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其中,装备制造业位居第一。商务部也称,“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装备制造业等进口重点支持领域给予一定关税减免。可见,在全球经济向好发展环境下,兼并重组将再次成为企业关注的热点,很多企业也跃跃欲试,准备整装旗鼓,大干一场。
然而,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产业极待“翻身”大背景下,兼并重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一路坦途,甚至可能是危机四伏的,问题在于兼并重组不是单纯的资本收购,扩大产能,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品牌开发能力。很多企业并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兼并重组后不懂得如何将技术集成起来、对资源进行科学配置,达到自我消化。那么,如何在“十二五”热络下,做出切合发展实际的战略性决策,有效防止盲目跟风或准备不足而造成“兼并后遗症”,真正做到“1+1>2”,企业需要“冷思考”。
张教授指出,兼并重组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不断进行的过程,站在市场战略和技术进步的高度上来讲,其基本特征和成功要素有三点:在最佳的时机;关注并购对象的核心技术;关注特定客户群。应避免不求实际,盲目跟风,防止技术空心化,处理好企业文化的融合,将控制权落到实处。
基于机床产业兼并重组的前车之鉴和产业政策的扶植,中国机床产业未来还将不断地通过兼并重组来取长补短,然而兼并重组对中国机床产业来说并非“捷径”,而只是“路径”。
来源:雅式中国机械与金属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