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拖拉机市场透视


时间:2011-01-30





2010年我国拖拉机市场运行平稳,呈现诸多新特点。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国内大中拖市场需求持续高位运行,但增幅趋缓,需求继续向大马力方向延伸;小拖市场继续以两位数的幅度持续攀升。企业效益大幅运行良好,价格平稳,出口市场强势反弹。另一方面,各个区域市场需求不均衡,品牌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产值全线飘红,四项指标均以两位数增幅快速增长。

统计显示,今年1-9月份,我国204家主要拖拉机生产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新产品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303.18亿元、52.23亿元299.92亿元和18.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5%、19.64%、11.73%和11.93%。

企业效益攀升,价格小幅攀升。

农机企业经济效益随着农机市场的快速增长呈现出小幅增长态势。这种情况可以从26家主要农机制造企业1~8月份的经济效益得到说明。统计显示,前八个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利润514.12亿元和21.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4%和3.13%。但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存货值居高不小,同比分别增长了19.73%和19.96%。

从产品价格分析,今年农机市场的价格运行因产品品类的差别升降不一。

其中收获机械价格出现下降,平均价格同比约下降在8%左右;大中拖和手扶拖拉机平均价格出现大幅攀升,分别增长17.47%和45.52%;小四轮拖拉机平均价格出现4.17%下降,低速汽车同比下降约10%,三轮汽车下降6.6%。

需求总量趋旺,需求结构调整。

进入今年以来,我国拖拉机市场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的态势,需求总量继续以两位数增幅大幅攀升,大中拖市场高位盘整,增幅趋缓;小型拖拉机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市场调查显示,今年1~9月份我国累计销售各种型号的拖拉机181.66万台,同比增长18.33%。其中大中拖26.59万台,同比增长3.81%;小型拖拉机累计生产155.08万台,同比增长19.58%。

我国大中拖增幅将放缓的主要原因:一是去年我国大中拖达到峰值,今年小幅回落,也符合事物盛极必衰的发展规律;二是从我国大中拖多年发展规律分析,其发展是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今年正是蓄势的年度,这个“势”的集聚主要来自大中拖的更新;三是我国农机补贴的拉动力减弱。

我国小拖增长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小拖市场拥有量巨大,市场更新成为推动小拖需求增长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手扶拖拉机近年使用范围逐年扩大,尤其是南方水田、大棚作业与管理、果园、山地等区域的广泛运用,为小型拖拉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



从大中拖需求结构分析,今年前三季度进一步出现调整。统计显示,我国90系列拖拉机成为大中拖市场需求的主流机型,前三季度累计需求4.77万台,占整个需求总量的18.14%,同比提高了4.77个百分点,诠释了今年我国大中拖市场需求不断向大马力拖拉机延伸的基本发展趋势。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50系列、60系列、70系列和80系列拖拉机所占份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80系列同比下降了4.83个百分点。从25到50系列的中型马力拖拉机市场需求特点分析,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迹象,其中25系列同比下降了2.07个百分点,30、40系列同比分别提高了1.74个百分点和1.17个百分点。16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市场需求虽然同比出现122.47%的高增幅,但在大中拖家族中所占的比重很低,今年前三季度仅仅占0.34%。所有,我国大马力拖拉机市场的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只是代表了未来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个趋势,毕竟我国大中拖拖拉机市场正面临着急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尤其是我国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作为需求主体正悄然崛起,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这股力量在改变我国大中拖需求结构上将发生重要作用。

拖拉机出口市场增势迅猛。

进入今年以来,我国农机出口全面复苏,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国家海关农机出口统计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累计出口轮式拖拉机24136台,实现出口交货值14294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0.26%和24.93%。手扶拖拉机累计出口78702台,出口金额8023.06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58%和39.44%。

区域格局发生变化,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从大中拖区域需求分析,我国拖拉机区域需求出现局部变化,大中拖和手扶拖拉机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主流需求区域需求同比与所占比重呈现出升降不一的特点。

我国大中拖市场需求呈现高度集中的特点。

前9个月需求量排在前十位的企业累计需求总量为17.1万台,占需求总量的73.35%。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新疆依然是我国大中拖的主要需求区域,其中吉林、黑龙江市场今年前9个月的需求分别占需求总量的13.05%和11.24%。但区域所占比重发生变化,吉林同比下降了2.78个百分点,黑龙江同比上升了6.96个百分点。市场需求同比发生较大变化,传统需求大省黑龙江市场同比以146.69%的增幅大幅攀升,河南市场需求也呈现出上扬的发展态势,同比增长14.23%。四川、吉林、新疆、辽宁同比出现较大下滑,跌幅分别达到了34.12%、22.67%、20.6%和16.07%。

从手扶拖拉机区域市场发展特点分析,呈现的基本特点:一是区域集中度进一步集中,其中前10名需求总量为27.5万台,占全国需求总量的78.88%,同比上升了5.9个百分点。江西、吉林、山东是我国手扶拖拉机的需求前3位的企业,前9个月,需求比重分别占21.32%、12.11%和11.42%,江西所占比重同比下降了2.03个百分点,吉林、山东增长了6.3和2.7个百分点。吉林、四川、陕西和山东市场今年前9个月手扶拖拉机需求大幅攀升,同比分别增长132.03%、68.62%、51.87%和46.31%。河南与山西说此话同比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分别下降21.03%和6.34%。



品牌改变市场竞争格局,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从拖拉机品牌分析,我国大中拖包括中国一拖、福田雷沃国际重工等在内的前5名名牌占全部26家拖拉机销售总量的72.64%,所占比重提高了1.11个百分点,市场集中度呈现出小幅上扬的特点。;从销量分析,前五名的品牌前三季度累计销售大中拖17.98万台,同比增长12.77%。从单个品牌分析,中国一拖、福田雷沃国际重工和东风农机前三季度同比均呈现出20.04%、14.76%和14.76%的增幅大幅攀升,三个品牌所占比重较之去年,一拖提高了1.79个百分点,福田雷沃国际重工和常州东风为0.67和0.39个百分点。

从小拖市场分析,从26家主要拖拉机生产企业统计显示,手扶拖拉机山东常林依然一枝独秀,今年前9个月该企业市场份额高达51.44%,同比提高了12.57个百分点;河南千里市场份额紧随其后,占18.74%,但同比下降了5.58个百分点。从销量增幅分析,常林前三季度累计销售手扶拖拉机28.35万台,同比增长60.67%,昆明神犁同比增长62.16%,其它企业均呈现出一定的下滑。从小四轮拖拉机市场分析,山东时风继续领跑前三季度小四轮拖拉机市场,累计销售15.52万台,同比下滑5.48%。占全部26家企业总量的68.2%,比去年提高了2.58个百分点。中国一拖、福田雷沃国际重工小四轮销量均呈现出较大滑坡,同比分别下滑了20.62%和14.46%。

消费群体悄然变化,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逐渐成为大中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农机大户迅猛崛起。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布实施以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2008年底,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达8622个,比2007年增加3425个,增长77.2%。入社人数近30万人,增长31.5%。全年作业服务总面积达1.79亿亩,增长67.3%。服务总收入达56.5亿元,增长60.6%。农机合作社社员人均服务收入近2万元。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平均每社拥有社员35人户,服务农户的数量达959户,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成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生力军,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的崛起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大中拖需求结构,过去单个的需求个体其需求受到购买力和作业范围的较大限制,尤其是因购买力不足,在大型拖拉机的市场需求上往往大大折扣,而联合起来和发展壮大的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则客服了这种不足,对我国大拖市场现有的需求格局必将形成更强大的冲击。

第四季度,拖拉机市场将出现新的发展走势。从我国拖拉机历年发展走势分析,今年我国大中拖市场整体或将进入高位盘整期,一方面,需求总量将继续保持高位,另一方面,大中拖市场的增幅将放缓。其理由:其一,155亿元农机补贴将继续支撑今年的市场需求;其二,我国大中拖市场出现热点轮动的局面,去年大中拖补贴不足的区域,今年将“补课”;其三,传统大市场诸如黑、新、鲁、豫等将继续成为大拖需求的中坚力量,新兴市场,诸如内蒙、山西等,将拉动市场高位运行;其四,梯度更新将成为大中拖市场维持高位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中拖取代小拖的更新,将使中拖市场继续扩容。

第四季度,我国小型拖拉机市场将出现小幅下滑。我国小型拖拉机中的小四轮拖拉机因为没有农机补贴,随着大中拖市场需求能量的释放,小拖增长空间将被压缩,预计10~12月份月度同比也将出现下滑,下滑幅度将在5%~10%。

来源:中国农机推广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