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风向生变 行业裂变或使寡头时代加速到来


时间:2011-01-31





  在资本市场曾经风光无限的风电概念股,最近正在退潮。

  2010年10月以来,六家风电公司金风科技19.38,0.06,0.31%00208.HK、明阳风电my.NYSE、大唐新能源01798.HK、泰胜风能33.690,0.00,0.00%300129.SZ、天顺风能22.50,-0.22,-0.97%002531.SZ、华锐风电72.98,0.06,0.08%601558.SH 扎堆现身资本市场,令人侧目。

  然而,与几年前资本市场对风电新贵的热捧不同,这一次它们集体遭到冷遇。截至2011年1月21日,仅有泰胜风能以32.96元勉强维持在发行价31元上方之外,其余五只股票上市后全部惨遭破发。

  其中,在纽交所上市的明阳风电,股价已经跌至10美元附近,较其14美元的发行价跌幅近30%,而开创A股主板发行价“最高纪录”的华锐风电,上市当天股价就大跌超过9%,在随后的七个交易日中一路急挫,跌至72元附近,较其90元的发行价跌幅已达20%。

  2007年12月26日,金风科技在A股上市首日,以138元的价格强势开盘,以131元的价格收盘,较其36元的发行价,上市当日涨幅超过250%。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

  资本市场变脸

  上述六家公司中,1月13日在A股上市交易的华锐风电,顶着史上最高发行价的名衔却首日破发,因此最受注视。

  “我们也没有想到会跌破发行价,这完全是因为当前股市大势的原因。”1月18日,华锐风电高级副总裁陶刚对《财经》记者说。

  在陶刚看来,华锐风电发行价虽然高达90元,但对应的2011年预期市盈率只有24倍。最新发布的公告显示,华锐2010年的净利润较上年增长50%以上,而且华锐手握大量订单,未来几年预期收益还会不断增强。

  华锐风电上市主承销商是安信证券。安信证券研发中心风电行业研究员黄守宏表示:“近期股市资金不足,这才是导致众多股票破发的原因。”

  但即使以今年的预期市盈率来比较,选择国内上市的华锐,估值也比跑到香港和美国挂牌的金风科技、明阳风电明显要高。金风H股发行价对应的2011年预期市盈率为16倍左右,美国上市的明阳只有10倍。

  香港招银国际资产管理公司联席董事郑磊认为,华锐与金风的业务结构、市场地位、盈利能力及增长潜力均十分接近,华锐没有依据可以支撑起如此高的发行价,其上市首日盘中几乎跌停,反映了市场正常的认知。

  比较华锐、金风、明阳三家企业,还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它们都在上市后不久宣告破发。但一开始要价最低的明阳,跌得反而最多。按1月19日的收盘价,明阳的2011年预期市盈率为8倍左右,华锐为21倍,金风H股为13倍。

  像这种海内外市场对于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不同估值,从两地挂牌的金风身上能看得更清楚。金风H股挂牌以来,表现一直比A股差,华锐上市之前,金风A股一口气跌了好几天,但股价仍比H股高将近50%。

  至于龙源、大唐等几家风力发电企业,赴港挂牌的过程也不尽顺利,尤其是去年底刚在香港完成首发的大唐新能源,也是经过几番努力,最终以2011年预期市盈率约13倍、每股2.33港元定价,是当时询价范围的低位,但最终还是没逃过破发的命运,而本来打算同期进行首发的华能新能源,在国际路演后由于定价不理想,最终押后了上市计划。

  有曾经参与上述风电企业首发的投行人士解释,除了A股市场本身特有的环境,比如投资产品少、流动性过剩等,国内跟国际投资者对风电行业前景有很不一样的经验和预期,也造成了不同市场上市的风电企业,获得的估值大不相同。

  “风电在欧美发展得比较早,不少欧美投资者看过海外的经验,担心在几年的爆发性增长之后就停滞不前,所以长线基金对风电的态度比较冷淡。”上述投行人士说。以全球风电设备制造的龙头企业丹麦VESTAS公司为例,其财报显示,去年前三季度风机销售量同比减少27%,营收减少5%,盈利减少24%。

  另一位也曾参与风电企业上市的投行人士补充,在国内,上市的新能源企业还比较少,刚好这个行业又受到政策扶助,对于A股投资人来说是新的概念,“不过,整个风电行业目前还得靠政府的补贴政策,而不能靠营运带来丰厚的盈利。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讲,通过补贴才能赚钱的企业,吸引力会低很多。”

  但从最近半年的情况来看,三地投资者的认识开始有趋同的迹象。

  行业裂变加速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资本市场对风电的认识裂变,缘于风电行业自身正在发生的裂变。

  2005年,随着《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施行和第二次全国风电工作会议的召开,几十年来一直步履蹒跚的中国风电产业迎来了彻底的反转,全球风电行业史无前例的狂飙突进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短短五年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增长33倍,2010年末,总装机4182.7万千瓦,一跃而居世界头号风电大国。

  随着装机容量的爆增,各路资本蜂拥而入风电设备制造业。“在2005年之前,国内做风电设备的企业不过十几家,短短五年已经发展到约80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近几年进入风电行业的。”华锐风电副总裁陶刚对记者说。

  在2006年华锐风电成立之前,金风科技依靠在新疆本地发展风电的天时地利和从德国引进的领先技术,在兆瓦级以下的风电整机设备领域牢牢占据着龙头老大的地位。直到2005年,金风科技仍然醉心于兆瓦级以下的风机生产,单机最大容量刚刚达到600千瓦。

  “金风的保守和短视让它自己痛失了最好的机遇期,却成就了今天的华锐,改变中国风电行业竞争格局的第一次裂变就在那时发生了。”1月15日,年过七旬的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王承熙向《财经》记者回顾道。谈起当初华锐风电创始人韩俊良向他咨询从德国引进1.5兆瓦双馈式风机的情形时,王承熙感慨不已。

  2005年,当国内所有风机设备企业仍然在专注于兆瓦级以下的风机设备时,尚在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担任高管的韩俊良正为从德国引进当时欧洲主流的1.5兆瓦双馈式风机而奔走,几个月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同一家德国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以不到100万美元的代价在国内首家成功获取了1.5兆瓦双馈式风机整机设计图纸。

  2006年,金风意识到了威胁。当年底,金风同德国Winsys公司合作,引进后者的直驱永磁技术,开始研发1.2兆瓦的风机,国内风电行业激烈竞争的序幕由此拉开。

  巨头竞争的首个结果是市场集中度迅速提高。华锐风电的招股书显示,2008年,华锐在国内市场的装机容量已达1403兆瓦,市场占有率高达22.45%,至2009年底,其在国内市场装机容量已达3510兆瓦,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升至25.32%,与此同时,仅华锐、金风、东方电气33.26,-0.08,-0.24%三家风电整机企业所占的国内市场份额合计已经高达59.7%。

  而在零部件设备领域,市场集中度亦迅速提高。以叶片为例,国内最大的叶片制造商中复联众董事长任桂芳给《财经》记者提供的数字显示:至2010年,中复联众、中材股份、保定惠腾三家国内叶片制造商所占的市场份额已超过60%。

  另一个结果是,随着风电设备市场的扩容,市场饱和度迅速提高,国内风电行业开始进入买方市场。2006年-2009年这四年中,国内风电装机容量每年都以逾100%的速度扩容。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增速降到了70%以下,任桂芳认为,这是国内风电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开始。

  而在湘电风能有限公司副总裁龙辛看来,买方时代的来临带给上游风电设备制造商最大的压力就是必须不断降低成本以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

  “以单机容量1.5兆瓦的风机为例,其投标价格已经从2006年的6000元/千瓦一路猛降到4000元/千瓦以下,投标价格的大幅下降将使风电设备行业利润率不断降低,这不仅意味着新进入者的门槛将大大提高,也意味着行业大洗牌的时机将加快到来。

  未来风电市场竞争格局中,整机企业将减少到十家左右,行业裂变将使得寡头时代加速到来。”龙辛对《财经》记者说。

  仍是朝阳产业?

  提及中国风电行业的未来,多数人都会以潜力无限来形容,最大的理由不外乎是,中国风电市场未来可开发的空间全球第一。

  “2005年以前,中国风电产业谈不上什么国际地位,风电技术也很落后。五年后,中国风电企业已经可以与世界主流企业比肩,风电技术更是突飞猛进,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应该归功于风电市场得到了大规模开发。没有市场开发,就什么也没有。”1月20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对《财经》记者说。

  秦海岩最怕听“过热”一词。在他看来,共识是明摆着的:要实现中国政府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到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的承诺,意味着到2020年风电的装机容量应该达到2亿千瓦左右。

  目前,国内风电装机容量才4000万千瓦出头,以此推算,在未来十年,平均每年新增的风电装机容量应该能达到2000万千瓦左右。

  秦的乐观可以在1月初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找到印证。时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会上透露,风电是仅次于水电和核电的清洁能源发展重点。2011年末,并网风机要力争达到5500万千瓦。算上未并网的装机量,今年中国风机总装机量或将突破6000万千瓦。仅会议期间披露的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装机量即达1050万千瓦。

  相比对未来装机容量的担忧,真正影响国内风机制造业发展的是技术自主程度和风电上网困难。

  风电机组主要由塔架、叶片、齿轮箱、机舱、控制系统、发电机等部件组成,其中根据升速系统的不同又分为带齿轮箱的双馈式机组和不带齿轮箱的直驱式机组。前者由于齿轮箱漏油问题常为业界诟病,后者则因退磁问题而遭指责。这两种技术出现的时间相差不多,但经过约20年的发展,现在带齿轮箱的机型占据了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以华锐、联合动力、东方电气为代表的双馈式机组和以金风科技、湘电风能为代表的直驱式机组分别组成了两大阵营。

  迄今,没有人能对双馈式和直驱式机组的利弊优劣做出一分高下的评判。“主流整机厂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流派作为主攻方向,这其中的不确定性是一旦对手采用的技术流派在未来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自己就有站错队伍的风险。”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王承熙告诉《财经》记者。

  王承熙表示,国内已出现过的风机设备问题主要包括齿轮箱漏油、整机倒塌、叶片和主轴断裂,但这些并不足为虑。“国产风机最大的软肋是控制策略的设计水平不够,对进口的依赖较大。”王承熙说。

  另外一些风电业界的人士则不以为然。“因为几次事故就质疑中国风电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走不长远,这是杞人忧天。”秦海岩对记者表示,事后调查表明,这些事故多数都是由于安装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并不是风机本身的质量问题。

  在他看来,中国的风电企业从引进图纸、联合设计到独立设计,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从消化吸收到再创新的路子。比如,金风科技2.5兆瓦直驱永磁式风机技术和华锐风电3.0兆瓦双馈式风机技术已经完全能代表当今国际最前沿的技术水平。

  “我们已经站在了国外巨头的肩膀上,在前沿技术上一点都不比国外差。”陶刚称。他认为一个企业成功与否,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把生产、质量控制、后期服务等各环节都做到最好。

  更多业内人士表示,并网困难才是风电行业面临的更大瓶颈。

  尽管国家出台了风电上网补贴政策,并通过《可再生能源法》保障了对风电的全额接收,但由于风电的上网成本明显高于火电火电的平均上网电价多数在0.3元左右,而获得补贴后的风电上网电价平均则在0.51元-0.61元之间,再加之稳定性能差,需要按1∶1的比例建设备用电源,电网企业对风电的接入积极性一直不高。按照中国电力联合会的数据,2009年有24%的新增风机未能实现并网。

  王承熙教授认为,近年来低电压穿越技术和无功补偿装置的应用使得风电的并网特性明显增强,但储能技术仍然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而中国的风资源分布又多数集中在远离负荷中心、电网薄弱的三北华北、西北、东北地区,这使得在短时间内解决电网薄弱的制约难度很大。

  以上种种,决定了中国风电在可预见的将来还得高度依赖政府补贴。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长期靠吃政策饭的风电行业同水电、核电相比,其竞争优势大打折扣。

  瑞信去年12月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风电、火电、水电、天然气、核电这五类电力供应结构中,其总发电成本分别为418元/兆瓦时、354元/兆瓦时、296元/兆瓦时、616元/兆瓦时、220元/兆瓦时,水电和核电的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才刚突破2亿千瓦,核电的装机容量才1080万千瓦,与风电相比,水电和核电技术更成熟,成本更低廉,电能更稳定。”1月21日,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施鹏飞对《财经》记者说。

  施鹏飞认为,从长远而言,大力发展风电的大方向当然不应该变,变数在于未来一段时间内,风电、水电、核电等在整个清洁能源的大盘子中所占的比重该如何量化和平衡,在此方面,尚有待国家政策层面的进一步明晰。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