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战略突围路径


时间:2011-02-17





近来关于中国造船业产能过剩的言论不绝于耳。其实,中国造船业的产能是否过剩不仅取决于产业本身,更受今后海运贸易需求以及新兴运输方式的影响,因此简单通过控制产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方式是走不通的。在当前产业环境下,借助国家政策的引导,通过产业战略规划、自主技术研发以及产业链完善,形成“官产学研”一体的产业布局,才是中国船舶制造业实现战略跃升的必由之路。

产能过剩是个假命题

战略产业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成为决定国家整体实力的基础力量,而造船业恰恰就是战略产业之一,其兴衰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化能力与工业化水平。当今全球造船业初步形成中、日、韩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而随着中国造船业的快速发展,在代表造船业竞争力的接受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和建造量三大指标方面,中国已经赶超了韩国和日本,坐上世界造船业的第一把交椅。

中国造船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有利的发展环境:一是生产要素价格具备全球竞争力;二是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事实上,地方政府“以经济增长为纲”的发展思路也加速了中国造船业的快速发展。但不无忧虑的是,地方造船厂的集体上马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中国造船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之忧。有人指出,当前仅中国的造船总产能就高达6600万载重吨,这已与全球新船市场年均6500万载重吨的需求基本持平,造船业恐面临着“产能过剩”危机。

但笔者认为,对中国造船业来讲,整个产业根本不存在产能过剩的危机,而是面临着“落后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产业困境。单纯从数字上看,中国造船业产能存在过剩,但这种过剩更多的是落后产能的过剩。所以单从落后产能就得出中国造船业整体产能过剩的结论有失偏颇,是缺乏深层战略分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产能过剩是一个假命题。



多重战略困境

在当今产业形势下,中国造船业面临的战略问题并非产能是否过剩,而是新交通方式冲击、国际远洋运输新需求以及创新能力落后的问题,这才是真正困扰中国造船业的关键课题。我们看到,当前各种国际交易货物正呈现出快捷化的趋势,这对国际远洋运输以及船舶制造业提出了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更快捷的运输方式对船舶制造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首先,高铁的快速发展分流了全球远洋货物运输量。试想,当亚欧大陆、美洲大陆等板块都用高铁连接起来,一如目前已经贯通的亚欧大陆桥,那么全球货运总量势必被大量分流,彼时世界远洋船舶需求量也将大幅下降,这是今后全球造船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其次是原油等产品的运输方式管道化。比如当前在缅甸建设的中缅输油管,该管道建成后将大幅降低中国进口原油的国际远洋货运量,这样远洋船舶需求自然会降低。再次是航空运输也将截流部分货运量,当然这种截流目前还集中在某些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上,今后将可能逐渐向手机、PC等升级换代较快的产品扩散。这些将导致全球船舶需求不稳。

当今全球产业竞争异常激烈,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通过市场“变现”进而增强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对中国造船业来讲,当前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个全球船舶加工者角色。与国外相比,我国造船业在船型设计、制造效率、管理水平、产业配套等方面差距明显,落后产能相对过剩,高端产能严重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与高端产品制造能力成为中国造船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战略困境。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造船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微妙变化: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更为严重的是全球造船的结算货币美元不断贬值,中国造船企业在国际结算过程中面临着币值损耗的严峻考验。由此可见,“产能过剩论”倡导的单纯通过压缩产能挽救中国造船业的道路显然是走不通的。

升级突破新思维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造船业面临的难题,首先要解决的是产业战略问题。当前国家已经出台了《船舶业振兴规划》,这体现了政府对船舶制造业的战略规划,今后我国造船业亟需在长期战略规划的路径下实现“官产学研”一体布局,在国家政策的战略引导下稳步发展。

从产业竞争力角度看,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产业可以在某个阶段没有新产品,但不可以没有自己的创新体系。如果不能建立自己的创新体系,就只能追随其他企业亦步亦趋,难以实现自身发展。对中国造船业来讲,当前更多的是利用庞大产能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加工者”角色,因此通过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强化在国际海事组织中的话语权,同时依托技术平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是推进中国造船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国际产业地位的必由之路。

中国造船业必须引入新的战略思维,原有的通过扩大产能或单纯进行技术研发的发展思路已经行不通。可以预见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中国仍将在全球船舶制造版图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中国造船业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通过一系列战略调整,未来位居全球产业龙头地位也未尝不可。

笔者认为,这种战略调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提升产业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体系,并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优势,这是放大中国造船业产业优势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当前日韩经济以及造船业遭遇重大战略考验之时,中国造船业如果在相对庞大的产能支撑下,历经一段时间的战略延展,有可能在全球造船业中执牛耳。

事实上,通过大规模投资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并在短期内迅速建立起战略产业的发展基础,满足国家发展目标的要求,提高战略产业的供给能力,改变本国产业的国际地位,这是后起国家常用的发展战略。如果将这一产业发展策略应用于中国造船业,在短期内成为集研发、设计、生产于一体的全球造船产业中心,将是未来中国造船业的必然。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单纯依靠产能的加减法,中国造船业的竞争力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只有在新的产业战略思维指导下,通过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与产业链配套的逐步完善,中国造船业才能真正提升国际竞争力,走上持续稳健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