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汽车行业2010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全球汽车的销量在7500万辆左右,中国汽车的产销量为1800万辆,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比重再次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度。专家预计2011年汽车行业规模增长水平将在15%,行业利润增速也会在20%左右,从2010年行业数据分析看,2011年的汽车行业产值将会继续增长30%以上,因此,中国汽车后市场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这个市场。从最近发布的《中国特许经营投资景气报告》中也显示了对汽车后市场的关注:汽车后市场服务是汽车从生产到销售直至销售之后消费者将车作为一种消费品之后而产生的市场,车主对爱车的维修、美容、租赁以及对汽车配件的选购,无疑都在刺激汽车消费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中国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市场基础,所以业界专家对汽车后市场行业都非常看好,它的投资回报也比较高,所以中国连锁协会定义汽车后市场将在2011年成为特许经营领域的重点发展行业。
巨大的汽车市场的背后存在着巨大的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需求,以国外的发展模式经验来看,汽车后市场一直是产业链中最稳定的利润来源,占汽车行业总利润的70%。从欧美发达国家来看,当汽车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竞争将由产品转向服务,他们的后市场产值占整个行业的33%。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大中型城市的4S店,也已经进入“新车销售已不挣钱,售后才挣钱”的局面,这也在说明中国汽车市场的经济结构重点已由前市场转向了后市场,很明显汽车后市场的发展将成为中国汽车市场持续成功的重要推动力。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都在预测中国汽车后服务市场在2011年将呈几何级井喷状态,整个行业产值将超过3000亿元,汽车后市场的服务企业开始成为市场未来增长的关键点,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投资者将目光聚焦于汽车后市场的重要原因,来自各方权威的统计预测数据都在说明中国的汽车后市场对于2011年的投资者来说就像是一个急等开发的金矿。
纵观我国现有的汽车服务体系,我们会发现整个行业已形成4S店、专业汽车后市场服务连锁店以及毫无规范可言的路边店三足鼎立的局面,4S店因优先占领市场,故已经拥有了稳定的客户群体,但其不灵活的服务方式以及经营位置偏远的客观因素也已经成为其目前的发展瓶颈。基于此,很多业内人士开始认识到专业的品牌连锁店的行业优势,这些连锁店有强势的品牌作依托,整体形象好,通常有统一的服务收费标准、服务质量的承诺,而且连锁企业网点多,能靠近车主活动区域设置。
目前,国外品牌驰耐普、欧派斯为首的汽车用品连锁已经开始加快在中国的布局;而小拇指、AC德科等国内服务型企业的连锁模式也颇具发展潜力。从长远发展来看,连锁化、规范化的专业服务商,必将会在汽车后市场中夺得更大的份额,而技术和服务落后的个体单店难免会被市场所淘汰。
据了解,成立于2004年的杭州小拇指公司就特别注意这方面的内功修炼,在行业内首创“汽车微修”概念,短短几年时间里已经完成了技术升级和网络扩张的连锁系统整合,49道QSRS快漆修复工序,400家连锁门店,100万辆维修记录,率先在汽车后市场提出了“终身质保全国联保”的服务承诺,小拇指连锁正以自己的目标行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千店百城”计划。
有人说2011年将会是中国汽车后市场走特许经营道路的发展之年,也是中国后市场行业转向特许经营行业的重组之年。这不仅仅在于整个汽车产业群的相关行业加强了对于汽车后市场特许经营行业的渗透,还在于国外汽车后市场发展对特许经营作为他们战略发展的优先必选,更在于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对特许经营趋势的强化。这也是投资者将目光聚焦于这个行业的重要原因。
然而,面对市场多变的环境,面对鱼龙混杂的行业现状,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汽车后市场的投资失去了正确的方向。行业专家认为,连锁品牌的市场生命力也往往可以从该企业已有加盟商发展现状窥斑见豹。从国外汽车后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汽车后市场的服务型企业要发展必须走依靠品牌化的加盟连锁路线,投资者在选择加盟品牌时不仅仅是看该连锁品牌是否具有一定的规模性,还要观察是否有良好的技术优势来保证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看该品牌是否能够集中连锁系统的全部网络优势来服务于整个加盟系统,而品牌连锁的现有加盟商往往会根据已有加盟店运营情况是否良好来决定是否多开店,因此,“二店率”也应该是投资者进行项目选择时的关键性指标。另一方面,选择代理某个区域的投资商也往往在决策上更为慎重。
专家建议,连锁品牌现有区域代理商数量也可以纳入进行项目决策时的“健康指数”体系,要规避项目选择中的欺诈风险,应尽力从商业角度对项目进行考察,建议投资者更多的考察连锁品牌的市场影响、管理水平以及营销力度,投资者只有选择了品牌实力过硬的连锁品牌才能实现对汽车后市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聚焦
来源:中国机械信息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