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其中以高档数控机床为重中之重。整个“十二五”期间,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机床行业快速增长。
5月4日,杭州举行的全市城乡统筹产业发展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电视电话会议上,杭州出台了一揽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在现代工业方面,将努力发展五县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临安将重点发展大型空分成套设备、大中型化工成套设备,大力发展数控机床和发电设备。
台湾工具机发展基金会执行长王正青认为,全球机床生产基地可以分为欧盟、亚洲、美洲三大地区。欧盟系以欧洲机床协会为最具代表性的组织,按照该组织2007年产销统计,欧盟产值占全球产值43%。亚洲机床产值居世界首位,占全球48%,主要生产国包括日本、中国、韩国。美洲主要指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合计占全球总产值的9%。另外,东欧也有机床产业,但在东欧瓦解后机床产值很低,即使加上其他地区的机床产值,也仅占全球总产值的1%。
三大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三大主力消费市场。目前欧洲仍是全球主要消费市场,2007年其消费额达到230亿美元,占全球消费额34%,主要原因是欧洲各国互相采购的比率很高,换言之,欧盟成员在其内部的采购已经产生区域性的互补效果。亚洲和大洋洲的消费额已经跃居第一位,2007年消费额达到330亿美元,占全球消费额49%左右。这反映亚洲机床贸易非常频繁,其原因是亚洲各国机床发展水平不均衡。美洲则位居消费第三大市场,2007年消费额达到108亿美元,占全球消费额16%。究其原因是美国和加拿大属于工业化先进国家,而中南美洲多是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故其需求仍以北美为主,再加上美洲产值有限,需要大量进口欧洲与亚洲的机床,所以,美洲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
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秘书长罗百辉表示,全球机床产销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主要分布在西欧、东亚和北美等地区。全球机床产值2007年达到710亿美元左右,进出口值方面,2007年出口值为390亿美元,进口值为360亿美元。前十大生产总额为630亿美元,占全球总产销89%;前十大出口国出口总额为337亿美元,占全球总出口额86%;前十大进口国总进口值为263亿美元,占全球总出口额73%;前十大消费国总消费额为547亿美元,占全球总消费额82%。
全球金属加工机床制造业总体已走出衰退,2010年世界28个主要机床生产国家和地区产值达663亿美元,比2009年的547亿美元增长了21%。在世界机床产业的复苏过程中,中国起着主导作用。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秘书长罗百辉介绍,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大机床消费国和进口国,从2009年起,又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2010年中国机床产值209亿美元,同比增长35%,占世界28个主要机床生产国家和地区总产值663亿美元的31%。
中国:全球消费第一位
中国机床厂早期均属于国营企业,规模太大,排在前十位的企业都有万人以上的员工,但与生产相关的人员仅占六成,包袱沉重,生产效率不易上升,主要以内需为主的增长方式,出口比率较低,仅占生产总值的15%~20%。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秘书长罗百辉介绍,中国机床经历了早期的德国模式,之后与东欧集团关系密切,产品设计大多带有东欧风格,结构设计偏向重型耐压。近年来,国内机床设计逐步学习日本、美国的设计理念,并且以汽车、模具、电子等产业为主要客户对象。另外,采用技术合作或者引进外资的方式吸引日本、台湾企业到大陆办厂,自1999年下半年开始,行业情况逐步好转,2000年以后,国内机床企业大力改革,裁汰冗员,部分企业精简了六成以上的人员。而新近崛起的民营企业则非常精简,往往只有数百人,产值则逐年上升。近五年来进步很大,同时,由于内需旺盛,中国机床进口和消费均居于全球第一位。
专家统计,目前国内汽车工业占机床行业70%的消费主体,但如此巨大的市场却被进口机床占近80%。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未来中国机床行业市场占有空间很大。
根据“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规划,到2020年,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所需要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80%左右将立足国内;除了已经启动的重大专项对高档数控机床生产提出明确目标以外,高档数控机床也被纳入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程范围内,未来我国机床行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同时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晶明了解到,下游产业的能源、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国防军工等领域在“十二五”期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都将进行大范围和深层次的结构调整。
专家预测,在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上下游产业振兴等背景下,机床行业的旺盛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但对高档数控机床需求将不断上升,对中低档机床工具产品的需求则将不断下降。
来源: 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