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高涨的风电投资热浪即将迎来一场寒流。
5月9日,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关于酒泉风电基地建设有关要求的通知》,对酒泉市能源局在酒泉风电基地二期工程建设中给企业定任务指标、设备招标要求选本地产品等行为提出严厉批评,同时强调“未经国家核准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这已经是一个多月来国家能源局针对酒泉风电建设发出的第二份通知。
而在今年3月,作为我国风电资源第一大省,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也同时发布了《推进我区风电企业整合重组减少主体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通过兼并重组,使全区风电企业控制在25家以内。”
在整肃风暴的另一端,国家能源局组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5家单位已经制定了《风电标准体系框架讨论稿》,而由国家工信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共同组织研究并起草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也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山雨欲来,在争议中蹒跚前行的中国风电产业尚未走出产能过剩、并网困难的泥沼,又将陷入日益严峻的整风狂潮。
转向:数道“金牌”整“风”
“国内风电产业发展过快,风电建设、运营方面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酒泉事故只是缩影。”
在过去的五年内,中国风电产业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华锐风电从一个机械装备公司成长为国内的风电装机容量冠军,联合动力更是在成立三年内增长率持续保持超过3738%的强劲势头。
这仅仅是中国风电产业“井喷”的一个缩影。
本报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取的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风电装机连续五年实现翻番,2010年,我国累计风电装机已高达44733.29兆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装机大国。而根据“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国家的风电发展目标仅为1000万千瓦。
国家政策的规划目标无法追赶现行风电装机的发展速度,与规划相匹配的电网建设更是无法消化迅猛发展的风电装机,而由此爆发的风电设备质量问题也日渐凸显。
2月24日,西北电网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因桥西第一风电场35千伏电缆馈线电缆头三相短路故障,导致598台风电机组脱网,损失出力84万千瓦,这起事故也是近几年我国风力发电发生的对电网影响最大的一起事故。
即便如此,地方政府建设风电的冲动丝毫不减。
3月19日,酒泉市能源局发出《关于酒泉风电基地二期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向相关企业下达了2011年的“建设任务”,提出“进度要求”,并对风电“具体机型”做出安排,甚至表示:“完不成开发任务的企业,剩余指标的开发权中止。”
此外,该《通知》还指出“酒泉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是科技部确定的国家风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同等条件下,原则上竞争择优选用该园区生产的风电设备。”
对此,3月27日,国家能源局下发文件,明确指出“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不得自行安排风电建设规模和向企业分配确认项目开发权,并不得以行政方式要求企业完成建设任务。”
针对酒泉市能源局在风电设备招投标中的有关要求,国家能源局强调,“地方政府和任何人不得干扰风电建设市场,不得要求企业采购本地设备或提出有关产地地方保护等限制条件。”
国家能源局的通知并不能阻止地方政府的风电热潮。4月27日,酒泉市能源局再次发出《关于加强推进酒泉风电基地二期工程2011年前期工作的通知》,对国电甘肃公司等26家企业下达“建设任务安排表”。
5月9日,国家能源局再次下文,对酒泉市能源局提出“严厉批评”。
“国内风电产业发展过快,风电建设、运营方面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酒泉事故只是缩影。”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门槛:八成企业将出局
在未来三五年,可能会有80%以上的风电设备企业被重组
随着整肃运动的提速,风电产业的准入门槛也将全面提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在即将到来的整风风暴中,管理部门酝酿出台的纲领性文件无疑是悬在风电企业头顶的一把利剑。
4月29日,国家能源局召开能源行业风电标准化工作会议,全面启动风电行业标准建设,将建立和完善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目前,由国家工信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共同组织研究并起草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已于3月对外公布的《准入标准》则提出,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生产单机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产量100万千瓦以上所必需的生产条件和全部生产配套设施;企业进行改扩建应具备累计不少于50万千瓦的装机业绩;新建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应具备5年以上大型机电行业的从业经历。
《准入标准》无疑进一步压缩了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副秘书长沈德昌表示,依据上述标准,在未来三五年内,可能会有80%以上的风电设备企业通过重组、兼并等途径而消失。
“工信部提出的标准比较高,从目前我国的风电整机发展现状来看,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整机制造厂商不超过10家。”中国风能协会副会长马学禄说。
就在国家能源局及工信部等主要部门加紧出台标准化文件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在提高风电开发的审批门槛。作为风电资源第一大省,内蒙古能源开发局局长王秉军说:“到"十二五"末,内蒙古全区内的风电开发企业将由目前的68家左右整合至25家以内,减少六成左右。”
与此同时,王秉军还进一步强调,今后对新申报的风电开发项目,启动资金不得低于10亿元人民币,并且需连续三年盈利,否则不予批准开建。
震波:上下游止步打量
面对即将上演的行业洗牌,原本想大举进军风电领域的企业已开始悄然离场
投资收紧已经让风电企业明显感觉到了大转向来临前的震荡,多家风电上市公司发布的一季度财报显示,企业运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均出现大幅缩减。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产能过剩导致各风电设备厂商业绩滑坡,而由此引起的激烈竞争也让各企业不得不大打“价格战”。
记者了解到,2008年,一千瓦机组的售价为5000-6000元人民币,到2010年就已经下降到3500元,而整机造价也一度从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到2009年的5400元/千瓦,2010年年底,整机造价已低于4000元/千瓦。
不仅如此,面对即将上演的行业洗牌,原本想大举进军风电领域的企业已开始悄然离场。
此前曾宣布力图在未来五年进入国内风电设备制造商前五名的中国北车在不久前宣布,涉足风电产业的具体行动还要视国内风电产业的发展空间而定,而哈尔滨空调经董事会慎重审议后,也决定终止风电研发活动,集中精力发展主业。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