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和高铁,两大市场价值数千亿的国家战略发展项目,均因发展过快暴露出安全问题,近日被相关管理部门以不同形式加固“安全阀”。两大战略产业的发展,从一开始都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指引前行,当发展中出现问题时,政府又义无反顾地充当着市场的“守夜人”。这不禁让我们想起经济学中的一个迷思:经济列车的驾驶室里应该由谁坐主驾驶位置?
装机容量连续5年翻番、累计装机容量达44733.29兆瓦,风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这是过去几年中国风电业飞速发展的成绩。而产能过剩、并网困难、频发的质量问题,也是跃进式风电业发展背后的痛。一直急于赶路的中国风电产业或许该停下来总结了。业内人士预计,风电行业将进入整顿期,预计八成企业将出局。
加速度引发不安
风电迅猛的发展速度,让2007年国家颁布的到2020年实现3000万千瓦的远期目标,仅仅两年后就显得不合时宜,因为明年,国内风电的发展就有可能突破这一目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
今年2月份酒泉风电事故似乎让政府下定了整顿风电产业的决心。5月9日,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关于酒泉风电基地建设有关要求的通知》,对酒泉市能源局提出严厉批评,同时强调“未经国家核准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这也是继3月27日后国家能源局针对酒泉风电建设发出的第二份通知。
2月24日,西北电网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因桥西第一风电场35千伏电缆馈线电缆头三相短路故障,导致598台风电机组脱网,损失电力84万千瓦,这也是近几年中国风力发电频繁上演事故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在风电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质量隐忧,如今年1月5日,华锐风电601558,股吧在河北省尚义县察哈尔风电有限公司施工工地进行风机安装调试过程中,在更换风机测风仪架子时,触碰35千伏高压线路,发生触电事故,造成3人死亡。
业内人士认为,频发的事故暴露出中国风电场存在的诸多潜在问题。如在风电场建设方面,部分项目业主工程质量管理不严,施工单位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监理单位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不到位;基层电网企业对风电场接入管理不严,擅自允许未通过并网安全性评价的风电场接入电网运行;在风电场运行方面,无功管理和二次系统管理不满足电网安全要求。
是谁制造了事故风机
风电质量的提升需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做好工作,尤其要做好风电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管理。中国要正确处理质量和成本的关系。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贺德馨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部门调查发现,风机“低电压穿越能力”的缺失及电网发展相对于新能源发展速度的滞后是事故发生的主因。
“研发投入不足导致技术落后、设备产能过剩、重速度轻质量以及并网难都是中国风电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是质量问题频出的源头。”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应该到了这个产业停下脚步整顿的时候了。
正如林伯强所言,风电产业或许即将迎来一波整合潮。消息显示,国家能源局组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5家单位已经制定了《风电标准体系框架讨论稿》,而由国家工信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共同组织研究并起草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也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即将公布。
与此同时,面对内无消纳空间,外无送出通道的情形,中国风电资源第一大省,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发布了《推进我区风电企业整合重组减少主体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通过兼并重组,使全区风电企业控制在25家以内。”成为首个对风电开发企业施行开发总量控制的省区。
林伯强认为,新标准的出台将进一步压缩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在未来的几年内,不排除会有80%以上的风电设备企业通过重组、兼并等途径而消失。
政策推手拐弯?
不能再往前冲了,必须停下来思考!我是经历过大炼钢铁时期的人,不能让风电,也不能让风机制造再走“大跃进”的路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
“地方在风电投资有点盲目,由于建设过快,未来将加剧装机过剩与上网不足的矛盾。未来风电标准出台,目标仍然集中在大规模建设上,而新标准的出台,在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实现风电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并配套实现与电网的有效对接。”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表示,因此,政府一方面加大对准入门槛审查力度,减少对中小规模风电审批,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这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注重技术投入,重视质量。
另外,宋亮认为,目前最为关键的是要解决并网问题。“风电产业是一个系统性产业,不仅是装机,还包括配套的并网,整个产业发展需要循序渐进,配套的电网跟不上,装机容量过大,造成资源浪费,投资损失。”
对此,林伯强认为,预计在接下来的整顿过程中,相关部门会更加重视并网问题,一些相关措施会集中出台。
国家电网日前发布的《促进风电发展白皮书》也表示,通过加强跨区电网建设、构建“三华”电网,全国风电消纳能力可大幅提高,预计到2015年,中国风电消纳规模将超过9000万千瓦,到2020年将达到1.5亿千瓦以上,“大风电融入大电网”,是中国风电规模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来源:中华机械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