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牵引整体推进 科学规划集约发展


作者:孙述刚 沈明光 张革文    时间:2011-07-05





  酒泉,甘肃省的“西大门”,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是一个以飞天艺术、航天科技和风光能源闻名世界的西部名城。境内的瓜州、玉门有“世界风库”和“世界风口”之称,风力资源总储量2亿千瓦,可开发量8000万千瓦,年有效风速6300小时以上,年满负荷发电时数2300小时左右,可发电的4.7万平方公里区域,不占耕地、没有拆迁、无灾害气候和破坏性风速,是国家批准建设的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2010年,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价值的新能源产业城市。

  开发建设的回顾

  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实施,给酒泉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及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市委、市政府按照“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构想,大力推进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用短短一年多时间完成一期工程,创造了“酒泉速度”和“酒泉奇迹”,2010年风电装机累计达到550万千瓦,是2008年全市风电装机总量的11倍;风电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23亿元,是200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存量的2.8倍;实现并网发电421万千瓦,累计发电量达6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1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78万吨。风电产业的蓬勃兴起,不仅给酒泉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变化,而且为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大规模开发风电产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风电产业从小到大,实现了规模化发展。酒泉风电开发1996年起步,1997年从丹麦引进4台单机容量为300千瓦的风电机组,建成了甘肃省第一座示范型试验风电场。之后经过10年的开发实验和实践探索,风电产业步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风电装机2009年突破200万千瓦,达到220万千瓦,2010年新增330万千瓦,达到550万千瓦,提前完成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中节能、中海油、大唐、洁源、中电国际等18家国内主要大型风电企业共建成风电场32个,安装各类风机3773台。风机型号从300千瓦、600千瓦发展到2兆瓦、3兆瓦和5兆瓦,已累计发展机型10种,成为国内风机型号最多、型种最全的“风机博览园”,风电开发实现了由示范性试验到大规模建设、从小型风电机组到大型兆瓦级风电机组的历史性转变。

  装备制造从无到有,加快了国产化步伐。市委、市政府把推进风电设备制造国产化作为建设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重要任务,规划建设了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科学设定准入门槛,着力引进在国际国内新能源市场占有份额靠前的大企业,开展风电国产设备的研发。率先推进大型国产化风机示范项目建设,先后开创了国内大型风机尤其是3兆瓦、5兆瓦风机建设的先例。陆上最大的6兆瓦风机制造项目启动,目前国内风机总装备排名一、二、三名,相应世界排名三、五、七名企业和与之相配套的国内前三甲风机叶片制造企业落户园区。入驻的35家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有上市公司18家,中央企业10家,形成年生产各种规格风机、叶片30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风机制造正向大型化、本地化、高端化和数字化发展,全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达96.5%。光伏制造随着东方电气、正泰集团的入驻,率先在全省实现“零”的突破。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生产基地。

  能源结构转向低碳,构建了集群互补模式。在风电牵引下,最具发展前景的光电产业在酒泉启动,光伏并网示范项目快速推进。敦煌、金塔、玉门光电工业园开工建设,建成光电装机达到40兆瓦,在建光电装机229兆瓦;调峰电源加快建设,国电酒泉热电厂2×33万千瓦首台机组基本建成,鲁能、甘电投、中电投等5个电厂完成前期工作;水能资源得到有序开发,柳沟峡8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完成选址,水电累计装机26万千瓦,在建装机30万千瓦;核乏燃料处理项目完成厂址勘测和可研报告,4×60万千瓦核电项目列入国家规划,走出了一条以风电为牵引,各产业联动、集群化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多能互补、调峰运行、打捆外送,加快了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变的步伐。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在全市能源总量中所占比重从2005年的12.21%提高到2010年的91.32%。

  技术水平从低到高,助推了产业化进程。在生产领域,随着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快速建设,大幅度降低了原材料价格和设备生产成本,开发每千瓦风电的投资从2008年的约8000元下降到现在的6500元左右,相当于建设一个10万千瓦的风电场可节约资金1.5亿元,奠定了大规模开发风电产业的基础。在装备制造上,突破了关键技术的瓶颈制约,全国乃至世界陆上最大的5.0兆瓦风机下线,3.0兆瓦和2.5兆瓦永磁直驱风机和与之配套的风机叶片投入批量生产,迈出了中国风机抢占国际市场的重要一步。在电网建设上,8个月时间,建成计划2年竣工的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创造了电网发展史上工程规模最大、输电线路最长、建设环境最为恶劣、系统调试最为复杂的“四个之最”,实现了新疆电网与西北电网的互联互通,在全世界开创了大容量、高负荷、远距离输电的先河。组建全国第一所新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了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的本地化。国家风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酒泉,为开展风电设备检验检测、质量鉴定、技术研发和相关标准的试验验证及制订工作打下了基础。

  经济实力从弱到强,带动了跨越式发展。风电产业的迅速崛起,对扩张经济总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起到了关键作用。2010年,全市风电产业完成投资223亿元,完成增加值60.05亿元,上缴税金1.94亿元,吸纳就业8000余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69%。在风电产业的带动下,“十一五”时期酒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生产总值达到405亿元,在全省的排名由“十五”末的第4位上升到第2位;财政收入达到50.5亿元,排名由全省第7位上升到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8.6亿元,连续保持全省第3位;工业增加值达到173亿元,由全省第6位上升到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7.6亿元,由全省第5位上升到第4位。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五”末的20:42:38调整为“十一五”末的13:52:35,第二产业提高10个百分点,新能源对第三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增强。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市委、市政府投入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的财力大幅增加,兴办了一批就业、就医、就学、住房、供暖、社保方面的惠民实事,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群众生活更加殷实,让全市人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实践探索的启示

  风电大规模开发在我国尚属首例,没有现成的发展模式可供借鉴。酒泉作为国家批准建设的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的成功实践,为指导二期工程建设和规模化开发风电产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领导重视、国家支持,是风电产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从规划论证到启动实施的各个节点上,都倾注了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大量心血,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倾力支持。特别是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顶风冒雪来到风电施工现场亲切看望慰问工人,在风电装备制造车间详细了解风机、风叶制造的每一个环节,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在酒泉工作生活了12年的温家宝总理委托国务院参事室开展专题调研,在全国“两会”上对酒泉风电建设寄予了让风机像“白色森林”一样的厚望。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写下气势磅礴的《十六字令·发展风电》,为酒泉风电发展呐喊鼓劲。省委书记陆浩在《甘肃日报》和《求是》杂志发表题为《一项关系全局的大战略——关于建设河西风电走廊的思考》的文章,提出了分三步“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宏伟蓝图。在一期工程建设期间,他每过十天半月就要询问进展情况,仅2009年下半年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就五下酒泉,甚至利用休息时间深入生产车间和建设工地,看望慰问风电建设者。正是领导的亲切关怀、国家部委的全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才成就了风电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启示之二:抢抓机遇、规划先行,是风电产业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市委、市政府基于对国际国内能源发展形势的把握,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作出了未来30年是酒泉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和“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要求,把风电及其配套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统筹谋划。借用外脑和专家智慧,聘请国内权威规划机构,率先在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的帮助指导下,完成了全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提出2010年完成一期516万千瓦、2015年力争完成2000万千瓦、远期完成4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配套编制了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调峰电源建设和太阳能综合开发利用、现代高载能产业发展等产业规划,找准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优势资源开发的最佳结合点。实践证明,只有树立战略思维,强化规划意识,并严格按规划办事,才能发现和利用好历史机遇,有效规避市场风险,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全面提升产业聚集度,实现科学理性和集约发展。

  启示之三: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是风电产业科学发展的现实路径。市委、市政府综合考虑风电场、电网建设、调峰电源和装备制造各产业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风电为牵引,以风电促电网建设、促装备制造、促调峰电源、促光电发展“一抓四促”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建设酒泉新能源基地振兴工业“6+2”行动计划》,对风电、光电、网架、调峰电源、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和水能、核乏燃料处理“6+2”产业,实行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对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工作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协作攻关,使风电、电网、调峰电源和装备制造相互促进。促成国家电网公司用最短的时间建成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促进了调峰电源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和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启动实施,形成了风电、光电、煤电、水电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新局面。实践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新能源产业,既是未来五年必须坚持的科学发展之路,更是带动酒泉整体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点和支撑点。

  启示之四:集约引强、形成规模,是风电产业科学发展的有效手段。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资源换装备、以能源换产业,走科学理性、集约引强的发展路子。面对即将迅速崛起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科学判断,未雨绸缪。针对各县市竞相上马装备制造产业项目的热情,果断作出除部分塔筒制造外,其它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一律入驻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形成规模集群效应的决策。同时,参照保税区运行模式,跨区域建设“飞地园区”和园区“飞地板块”,研究制定项目引进利益分成机制,通过规划布局、资源配置和项目核准等措施,确保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向市管园区集聚。实践证明,没有集约引强的决策,就没有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的景象。高度集中的企业在园区内形成块状经济优势,延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基础设施共享、公共服务共享以及集约发展的联动效应,真正使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

  启示之五:强化执行、铁人精神,是风电产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各级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坚决执行上级决策不讲条件、不摆困难,大力发扬新时代“铁人精神”,抓项目锲而不舍,建基地攻坚克难,使国家、省上的扶持政策和资金逐步向酒泉倾斜,一个个风电项目落户酒泉。在工程建设中求真务实,分类指导,对口衔接,蹲点服务,广大风电企业和生产一线的干部群众战严寒、斗酷暑、抢进度、保任务。中节能公司曾历时不到三个月就完成昌马特许权20万千瓦风机吊装任务,平均每三天吊装两个风机。中海油新能源玉门风电公司组建三支“铁人”突击队,在建设工地上喊出“天不怕、地不怕,再大困难踩脚下”和“宁脱一层皮,不误一天工”的口号,一天浇筑5个风机基础、一天吊装6台风机。华锐科技从开工建设到首台风机出厂只用了110天、50天生产300台1.5兆瓦风机和日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正是这种盯住干、马上办、快行动、快落实、不计得失、不怕吃亏的优良作风和酒泉百万人民以及风电建设者迎难而上、不畏艰苦的新时代“铁人精神”,才开创了风一样的“速度”,实现了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迅速崛起。

  启示之六:创新机制、优化服务,是风电产业科学发展的基本保证。酒泉风电产业起步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过去一段时间,来自各方面的质疑比较多。面对一系列阻力和困难,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先干起来”,在体制机制上成立市能源局,建立新能源基地建设及相关产业的8个领导小组,实行市委常委包挂产业链的工作推动机制,通过适时召开动员大会、情况通报推进会、定期组织督促检查、落实兑现奖惩,形成了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加快新能源发展的强大合力。在服务上,建立地方政府与发电企业、风机企业三方协作共赢关系,开辟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全代理服务企业的“绿色通道”。由政府主导统一开展大面积测风、地形测绘、地质勘查、土地资源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和风电场通路、通电、通水等前期工作。对新上项目采取打捆报批等措施,提高前期工作效率。正是市委、市政府这种创新机制、强化服务的实际行动,转变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赢得了全市上下各方面的认可和支持,开启了酒泉新能源基地建设的新局面。实践证明,循规蹈矩产生不了“酒泉速度”和“酒泉奇迹”,按部就班实现不了跨越式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酒泉要在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中实现“西翼”腾飞和率先崛起,就必须认真借鉴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建设的启示,坚持以风电为牵引,以风电促网架建设、促调峰电源、促装备制造,认真实施建设酒泉新能源基地振兴工业“6+2”行动计划,整体推进风电、光电、网架、调峰电源、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和水能、核乏燃料处理产业,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把酒泉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低碳经济综合示范区。


作者: 孙述刚 沈明光 张革文 来源: 甘肃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