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晶硅产业面临去留两难困境


时间:2010-06-01





金融危机让全球光伏市场严重萎缩,国际市场上多晶硅价格大幅跳水(从高峰期每公斤500美元跌至目前的每公斤50美元左右),让光伏产业遭遇滑铁卢,太阳能电池出口急剧下降,九成出口为主的光伏企业勒紧了喉咙,停产半停产的企业比比皆是,多晶硅产业面临去留两难困境。


去年九月,国务院曾下发《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在能源短缺、电价较高的地区新建多晶硅项目,对缺乏配套综合利用、环保不达标的多晶硅项目不予核准或备案,新建多晶硅项目规模必须大于3000吨/年。

在被“点名”之后,很多地方政府力推的以多晶硅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规划”,已经基本上进入了暂停的状态。而很多地方没有进入土建阶段的多晶硅项目已都被叫停,甚至不少已经进入土建阶段的项目,也有不少开始重新评估。此外,多晶硅企业的信贷也遇到瓶颈,不少光伏企业都表示“贷款越来越难”。

5月4日,国务院再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指出将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要求落实限制“双高”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控制“双高”产品出口。

商务部在落实《通知》要求时将光伏行业初步列入了“双高”行业。5月18日,商务部召集了来自钢铁、有色、建材、化工、造纸、光伏六大行业协会的相关负责人,听取他们对“双高”行业名单的意见。一旦最终被列入“双高”,多晶硅产业此前所享受到的各种优惠政策,都将化为泡影。这无疑会让多晶硅产业雪上加霜。

前两年,我国光伏产品主要是供出口,欧洲、日本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的大量需求,让我国光伏产业一度十分“繁荣”。而欧洲市场的庞大需求,则是因为政府补贴推动。

去年,西班牙政府宣布大幅消减对光伏产业的财政补贴;今年初,德国政府宣布削减15%的光伏并网补贴。欧洲各国对光伏补贴的削减,加上金融危机让原油等传统能源价格大幅跳水,也使新能源的成本劣势显露无遗。

由于相关上网电价扶持政策迟迟未出炉,国内市场依然没有大规模启动。对于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法》何时出台,国家始终没有明确表态,这让众多新能源企业相当着急。全国政协委员,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就表示,光伏产业目前发展的核心瓶颈就是要解决上网电价的问题,上网电价一天不出,国内的多晶硅企业就只能一天依靠出口,产能过剩、行业利润低就成为必然。

据悉,我国多晶硅企业在竞争力上明显落后于国外巨头。国内多数规模较小的企业的生产成本都在50~70美元/公斤。而日本德山、美国Hemlock等国际大厂的成本每公斤只有20美元左右。国内多晶硅企业产得越多,亏损就会越大。


来源: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