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提质谱新篇 中铁十八局坚持高质量发展取得喜人成绩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1-06





  翻开“十四五”时间卷轴,一帧帧拼搏场景、一个个实干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十八局”)干部职工用智慧和汗水,汇聚成产业发展强音、项目建设序曲、品牌塑造新声、提质增效实绩,勾勒出活力奔涌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数”读答卷,成绩喜人:“十四五”以来,中铁十八局累计新签合同额超过8000亿元,较“十三五”同期大幅增长;TBM(隧道掘进机)、水利、海外超高层、长大隧道、特异型桥梁、竹基产业等一批优势品牌日益响亮;晋级全国首家“五特七甲”建筑法人企业;获评“全国文明单位”,连续7年获评中国铁建党建责任制考核评价“优秀”等级,“引滦精神”“老虎团”等10余个党建品牌熠熠生辉;综合实力稳居铁建系统“第一方阵”。


  战略“新” 发展布局在优化


  湾区腹地,开放前沿。2024年7月17日,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湾区之光号”缓缓驶出,由中铁十八局承建的粤港澳大湾区天然气管线专用山岭隧道--深圳白石岭隧道全线贯通,湾区再添一条能源大通道。


  荆楚大地深处,机械轰鸣,破岩凿壁。2024年12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首台硬岩掘进机“江汉先锋号”全线始发,为中部地区崛起再添引擎。


  迪拜核心区,全球最高酒店类建筑--373.5米的蓝天酒店傲然矗立。它的落成,刷新了中国铁建承建超高层建筑的纪录,更创造了三天一层的“迪拜速度”。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市场;哪里越活跃,就越要布局深耕。


  近年来,中铁十八局大力实施“1664”发展战略,勇做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国家战略的卓越践行者,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中有进态势,一大批标志性工程享誉海内外。“十八局方案”紧贴市场所需,契合客户所想,企业品牌影响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产业“新” 发展动能在积聚


  走进坐落于广东清远的华南地区首家“盾构4S店”--中国铁建华南清远盾构基地,一派繁忙的景象。经过维修保养再制造后的盾构机焕然一新,整装待发,投用后将成为畅通城市地下动脉的“钢铁蛟龙”。


  在绿色低碳转型上,中铁十八局也主动作为。中铁十八局把竹基产业当事业做,高站位、高质量推进各项任务。中国铁建竹基零碳科技示范产业园顺利落地,中国铁建竹基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竹基产品入选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竹基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近年来,中铁十八局积极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大力推进品质化、专业化、高端化、精细化、数智化、绿色化“六化转型”,培育壮大“7﹢N”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签合同额达到既定指标的24.6倍。


  改革“新” 发展活力在释放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近年来,中铁十八局加快管理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加快科技创新赋能,5年来累计授权专利1204件。西十高铁项目通过使用一体化管理平台,收集和分析数据优化施工方案,隧道的施工效率提升15%以上。


  在经营领域方面,中铁十八局全面完成区域经营机构改革,聚焦主责省市、有潜力的市场,有力构建了职责清晰、统分有序、协同有力、精明强干的高质量经营格局。


  在中枢建设方面,中铁十八局全面推进总部改革,公司本级总部部门由改革前的24个减为18个。所属三级公司总部部门数量由234个减为184个,精干高效价值型总部成为标准。


  在项目管理上,中铁十八局组织开展“领导包保打造精细化管理标杆项目”活动,制定专业化班组建设推进计划,打造管理新生态和施工新质生产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中铁十八局将以“新”为引领,以“质”为基石,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深化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继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十八局新篇”。(王飞辉 本报记者 岳倩)


  转自: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