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程中东公司打造营地“家文化”,助力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1-04





  在沙特东部城市朱拜勒,南京工程中东公司沙特东部营地给广袤的戈壁增添了几分烟火气。从2013年初建时的简易板房到如今设施完善、环境宜人的营区,这里不仅是中东公司海外运营的重要基地,也是600多名常驻员工共同守护的家。在项目建设高峰期,营地可容纳1200多人同时居住,为海外业务拓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安居--一盏灯火,温暖荒漠归途


  夜幕降临,新更换的35盏路灯将宿舍区的道路照得通明。“现在这条路亮多了,晚上走着心里特踏实。”施工主管冯坤豪说出了众多晚归员工的心声。今年初,中东公司启动“焕新工程”,推动营地从“安居”向“宜居”转型。“大家生活舒心,工作更有干劲。”该公司海外业务总监吴少华说。


  改造后的宿舍温馨舒适,干湿分离的卫生间整洁明亮,科学设计的储物空间方便收纳,深色遮光帘有效阻隔了沙漠地区的强烈日照。改造团队还对供水管网进行全面排查,解决了设施老化问题。


  “焕新工程”每个细节都坚持低碳环保,污水处理系统日处理量达到300吨,净化水全部用于绿化灌溉;照明系统全面采用节能设备,有效降低了能耗;营地绿化覆盖率超过30%,使戈壁中的家园绿意盎然。


  中东公司还将安全作为营地管理的重中之重,组建专业安保团队,设立固定与流动巡逻点,实现24小时值守,并与当地安全机构及其他中资企业建立联防联控机制。


  如今,朱拜勒营地的建设标准已成为可复制的范本。中东公司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化手册,对所有营地进行规范管理。“我们在沙特还有多个依托项目而建的'移动家园'。”吴少华表示,“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坚持统一标准,确保每个员工都有同样安全舒适的生活保障。”


  乐业--一餐一饭,安放四海乡愁


  “没想到在海外也能吃到这么可口的中餐!”在窗明几净的食堂,新员工范仁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笑盈盈地说。这份安心的背后,是一套高效严谨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为了守护“家”的味道,中东公司的采购团队一方面联合中资企业引进符合中国口味的食材;另一方面探访朱拜勒周边农场,参考外籍员工的喜好,与口碑好的本地供应商合作,让不同国籍的员工都能品尝到地道的家乡风味。


  “通过精细化管理,我们在减少浪费、提升满意度的同时,也实现了成本优化。”中东公司采购部负责人范银炼说。朱拜勒营地建立标准化审核流程,对食材的规格、品质等实行动态考核,并推行厨师轮岗机制,让“舌尖上”的体验常新常暖。“工程人四海为家,'家'的餐桌必须能安放所有人的乡愁。”吴少华感慨道。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朱拜勒营地构建了完善的餐饮管理体系,实现食材全程可追溯、餐品严格留样,并根据季节变化和员工建议不断优化菜谱,既保留中餐的家乡味,又融入异国风情,推动服务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升级。


  从一餐一饭的精心烹制到食品安全的全流程管控,朱拜勒营地用平等的尊重和贴心的服务,使中外员工在“家乡味”中感受到“家”的包容与温暖。


  凝心--一座驿站,滋养心灵家园


  夕阳西下,朱拜勒营地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新建的篮球场上,员工正在挥洒汗水;明亮的健身房内,跑步机与动感单车的节奏此起彼伏。这里不仅是健身场所,更是员工释放压力、焕发活力的精神驿站。


  不远处,焕然一新的“心福工作室”环境温馨,沙盘、放松椅等设备一应俱全,为员工提供了安静、私密的倾诉空间。预算员张友宁曾因压力心情低落,在这里得到了专业帮助,情绪状态明显改善。“我通过视频带家人'云参观'了营地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放心。”这份关怀也超越了文化界限。如今,工作室内时常看到外籍员工与中方同事一起参与心理疏导活动。沙特籍行政主管哈米迪在定期健康评估后欣慰地说:“公司关心大家的身体、心理健康,在中国石化工作是件幸福的事。”


  为了精准对接需求,中东公司还建立起“线上+线下”服务通道,员工扫码后可在“馨语心苑”云平台预约咨询、反馈诉求,并通过面对面座谈、收集建议等方式建立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员工心灵有了港湾,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才有保障。”中东公司副总经理王少华说。从升级运动场地到建设专业心理驿站、从化解个体困扰到构建全员关怀网络,朱拜勒营地把“家”的温暖从物质层面延伸至精神世界,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这片戈壁上找到了心灵归属。


  如今,从朱拜勒戈壁到阿布扎比海岸,一座座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的营地相继落成。这些远离故土的“家”以明亮的灯火、可口的饭菜和温暖的关怀,默默支撑中外员工的奋斗梦想,也成为海外工程建设中动人的风景。(李舒 宋思韵)


  转自:中国石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