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凌晨2点40分,硚口烟草公安专案组执法人员雷霆出击,对暗夜下的一辆小型汽车进行突击检查,在车内27个编织袋包裹的纸箱内查获卷烟1415条,涉案金额高达35.57万元。犯罪嫌疑人杨某某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
历时22天,武汉市硚口区烟草、公安联合侦办的“4.28”销售假烟案至此落下帷幕。
深度协助 凝心聚力
“4.28”案是如何打响的?事情还要从一个举报电话说起。
“喂,你好,我想举报销售假烟的情况……”2025年清明假期刚过,硚口烟草接到群众举报,称一辆灰色商务车有运输假烟的嫌疑。
这条信息立即引起硚口烟草专卖办负责人的警觉。线索就是指令,作为一名党龄30余年的老党员,他立刻主动请缨,组织人员前往调查。
通过近半个月摸排,执法人员初步锁定了车牌号为鄂AN9***的涉案车辆。该车辆经常停靠在武汉市与其他城市的交界区域,白天几乎从不上路行驶,仅在夜间鬼祟从事运输活动。
假烟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是否有上家?如何分销?带着一系列疑问,执法人员对售假车辆继续进行跟踪。
“经分析研判,我们认为这有可能是一起集运输、销售为一体的售假案件,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更大的涉烟违法网络。”硚口烟草专卖工作分管领导研判,“我们必须进一步争取相关部门支持,主动协调、深挖根源、斩断链条,坚决维护市场秩序!”
鉴于案情重大,硚口烟草向武汉烟草专卖处作了详细汇报,并将线索通报当地公安机关。硚口区公安、烟草成立专案组,双方分管领导亲自挂帅,抓部署、抓督促、抓落实。
由此,一场破网灭网的攻坚战拉开了序幕。
近年来,硚口烟草积极主动向地方政府争取政策支持,不断巩固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合、多方参与、密切协作”的联合打假打私长效机制,形成警种参与多、协同配合好、行动反应快、目标打击准、追刑力度大、案件质量高的“一条龙”打假破网体系。同时,在打假行动中,党员干部主动担当联络员,促进了各部门无缝对接和高效协作。
缜密侦察 收网迅速
“这种对象一般都具有反侦察意识,很多手段难以奏效,我们只能使用最原始的办法——人力盯梢。”摆在专案组面前的头等难题就是根据掌握的线索,锁定车辆轨迹。为摸清车辆运输规律和人员情况,专案组派出侦察人员,带足水和干粮,秘密潜伏在车辆附近蹲守。
这一“蹲”,就是艰苦漫长的数十个日夜。白天,侦查人员要克服进食如厕的困扰;夜里,要防范跟车人员警觉。就连侦察兵出身的案件稽查队员小陈也觉得此次行动难度系数颇高。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这个时候,党员必须带头,冲在前。再难再累,我们也要全力以赴!”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数据层层抽丝剥茧,以层级关系为突破点,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结合轨迹判定,专案组排查出3个疑似该假烟团伙使用的手机号码,立即对其实施全过程监控跟踪。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根据连日监控,专案组确定该团伙采取的是运储一体、整车脱销的经营方式,无固定仓储窝点,主要送货人1人,并掌握了其运输规律。
“真没想到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烟草稽查人员还能这么出色地完成任务。”经过连续蹲点与跟踪调查,硚口区公安局经侦大队分管领导评价烟草专卖队伍“非常有战斗力”。
4月27日,专案组得到消息:嫌疑人将在深夜运输一大批卷烟。时机成熟,专案组经多轮商议,决定正式收网。
“行动!”随着一声令下,4月28日凌晨,执法人员突现卷烟交易现场。
剩勇追寇,在实施抓捕过程中,嫌疑人试图逃离现场,党员小关同志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冲在最前面,协助民警将其缉拿归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承诺与职责。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位骨干带动一片,每次打假行动,我们都能从烟草专卖战线党员们身上感受到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破网打伞 持续深挖
与以往案件相比,该案从案件侦办到收网仅用时22日,所运用的技战法被武汉烟草专卖处负责人称赞为“精品战法”,也实现了硚口烟草二季度网络案件“零”的突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新时代烟草人,我们要坚守自身工作岗位,守护好市场环境,服务好人民群众,不辜负‘金叶卫士’的称号”。对于硚口烟草专卖管理队伍来说,勇于担负起烟草专卖法律法规赋予的神圣使命和法定职责,全力防止售假分子向辖区转移渗透,将卷烟违法违规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就是他们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最好诠释。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以党建为抓手,将‘红色’与‘法治’建设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更认真的态度、更严谨的作风、更良好的状态打造专卖管理新局面。”硚口烟草负责人说道。
近年来,硚口烟草以“红磁石专卖先锋”为主题,突出党建引领示范作用,狠抓党建与专卖管理的融合并进,扎实推进党建向基层所队延伸,强化了专卖队伍打假打私能力,推动了硚口烟草高质量发展。
“4.28”案的侦破,为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人心。但打击假冒伪劣卷烟,匡扶市场秩序依然任重道远,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仍然是硚口烟草“金叶卫士”们的最终目标。(王世友)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