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风掠过大别山余脉南麓的湖北省武穴市,把产业基地里菜薹的清香吹到村落巷口。层林尽染的山峦下,产业基地的机器声、村落里的谈笑声、车间里的缝纫机声交织成一曲乡村振兴的交响乐。从乡村小店的货架间,到果蔬基地的田埂上,再到缝纫车间的机器旁,处处活跃着武穴市烟草专卖局青年职工小姜、小伍、小李、小张、小曾、小袁的红马甲身影。他们以“问民生、走田头、进车间”的实践路径,把烟草行业“服务人民”的担当,化作一个个接地气的民生故事,在荆楚大地的民生画卷上,写下了青春的注脚。
村民家中听“民生声”:把“服务温度”烙进烟火日常

“张阿姨,您这货架再规整规整,顾客找东西就更方便了!”在梅川镇石牛村的乡村小店里,小姜一边帮店主张阿姨整理卷烟柜台,一边指着货架上的饮料区说。张阿姨看着渐渐整齐的货架,脸上笑开了花:“你们来得太及时了,我这小店就老两口打理,平时忙得顾不上这些细节。”
小伍在一旁翻开卷烟订货台账,仔细查看:“阿姨,您这订货节奏挺稳,下次要是遇到库存周转的问题,随时给我们打电话。”张阿姨摆摆手:“你们隔三差五就来看看,经营上的难题早就解决不少了。就像这烟柜,你们帮我摆得明明白白,来买烟的人都说看着舒服。”
这一幕,是武穴烟草青年“问民生”的日常。他们深知,服务零售户不是“纸上谈兵”,得像整理货架一样,在每一处细节里“理”出便利、“暖”出信任。走进小店的门,才能摸到零售户的心——烟草人的担当,就藏在这整齐的货架里,藏在店主的笑脸里。
田间地头看“产业声”:让“发展果实”结满阡陌

“这一片山药地,以前是零散的‘巴掌田’,现在跟着合作社搞规模化种植,亩产翻了一番!”在梅川镇的山药种植基地,种植户李大哥拨开翠绿的藤蔓,向小李、小曾展示长势喜人的山药。远处的产业路平整宽阔,一辆辆满载农资的货车正往基地赶。
“李大哥,这合作社是怎么把大家‘拧成一股绳’的?”小曾蹲在田埂上,手里的笔记本记个不停。“政府牵头、企业带资,我们出地出力,产业链一打通,谁还愿意守着‘一亩三分地’穷熬!”李大哥的话,让小李忽然想起烟草的“终端生态”建设:“咱们帮零售户搞‘现代终端’,不也是在帮他们把‘小生意’做成‘产业链’吗?从零散到集约,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这就是产业振兴的门道!”
望着连片的山药田,小曾感慨道:“把产业的‘根’扎深,才能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就像我们服务零售户,不仅要帮他们卖好烟,更要帮他们把经营的‘底盘’筑牢,这才是长效发展的担当。”踩过田头的泥路,才懂农户的期盼——烟草人的担当,就是要把服务的根扎进泥土里,帮农户把“收成”变成“收入”。
缝纫车间助“就业声”:用“帮扶针线”织就幸福网

“我们车间有30多个本地大姐,既能在家门口上班,又能照顾老人孩子!”在梅川镇的扶贫缝纫车间,负责人张厂长指着忙碌的缝纫机,向小张、小袁介绍就业情况。车间里,五颜六色的布料在缝纫机下变成童衣、背包,几位大姐正一边踩缝纫机,一边聊着孩子的月考成绩。
“张厂长,这些订单都是从哪来的?”小张盯着墙上的订单计划表问。“和市里的童装企业合作,他们供料、我们加工,销路不用愁!”这与烟草的“工商零”协同机制类似,是乡村版的“产业链协作”,企业牵头、村民参与,把就业的针和增收的线牢牢缝在一起。
一位大姐抱着刚领的工资条笑得合不拢嘴,乡村振兴的“幸福网”,得靠这样的“就业针线”一针一线织。就像客户经理帮零售户拓展经营渠道,本质都是在给人搭梯子,让大家能靠着产业、就业把日子过红火。烟草人的担当,就是要和群众一起织出就业的网,缝出幸福的生活。
夕阳西下,梅川镇的产业基地、村落巷陌、缝纫车间被镀上一层暖金。武穴烟草的青年职工们踏上返程,收获了满满的“民生账”“产业经”“就业策”。这场“听民声、看产业、助发展”的乡村调研,是一次青春的成长之旅。他们会带着这份感悟,把行业的温度传递给更多零售户、更多群众,让服务的种子在荆楚大地结出更丰硕的果实。(熊宽)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