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页间觅一处闲适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0-23





  当下,我好像陷入了现实与理想不可调和矛盾的困局中,于我而言,最有效的自救,便是拾起一本好书。

  读书,首先是一场温柔的“叛逃”。它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主动从喧嚣的赛道上抽身,为自己争得一片喘息之地。当我翻读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感受到的并非只是田园的诗意,更是一种生命姿态的选择。它在我们被KPI追逐得焦头烂额时,轻轻地问:那南山的风光,你可曾留意?这种“退出”的眼光,让我们得以审视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生活轨迹,从而找回一丝选择的主动权。

  进而,好书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审视生活的“远见”。当日常的琐碎即将把人淹没时,一本《道德经》会告诉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智慧,提醒我们在追逐之外,还有“减法”的玄妙。而《小王子》则以其清澈的忧伤,守护着我们内心那片不容践踏的玫瑰园。这些书无法替你解决任何具体难题,但它们能重塑你看待难题的心境。它让我们明白,在“有用”的世界之外,始终存在一个“无用”的广阔天地,那才是安顿灵魂的所在。

  而阅读本身,更是一种精神的“复原”仪式。它要求你关闭推送,放下杂念,让注意力缓慢地沉入一行行文字之中。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碎片化生存最有力的抵抗。在书页的翻动间,世界的噪音渐渐消退,取而代之是一种内在的秩序与宁静。这短短一两个小时的沉浸,涤荡了日积月累的尘埃。

  在这个自顾不暇的时代,该如何重拾阅读,并让它真正滋养我们呢?

  我认为,首要在于“选书对味”。不必追逐热门,而应倾听内心的渴求。若心浮气躁,一本沉静的散文集胜过万千口号;若感到困顿,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或能帮你跳出眼前的一方天地。找到那本能与你此刻生命对话的书,便是找到了一个知己。

  其次,贵在“文火慢炖”。摒弃“阅读量”的虚荣,试着像老牛反刍般精读。在触动心弦的句子旁驻足,留下你的笔迹,与作者进行一场无声的辩论或共鸣。这种“慢”,是对浮躁最优雅的反抗。

  最终,要义是“知行合一”。阅读的完成,不在合上书本的刹那,而在它如何细微地改变你的生活。它或许让你在下次欲发怒火时多了一刻沉吟,在面对无谓竞争时多了一分淡然。让书中的智慧,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说到底,它能为你在这个慌张的世界里,筑起一个不随时间流逝而倾颓的精神故乡。当我们开始在字里行间寻得内心的秩序,那么,纵然外界波涛汹涌,我们亦能在方寸之间,修篱种菊,觅得一份真正的闲适与自由。(季明)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