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的清晨,我踩着阳朔西街尚未散尽的薄雾,登上了前往杨堤码头的竹筏。当竹篙轻点漓江水,泛起的圈圈涟漪揉碎了江面的晨雾,我忽然懂得“桂林山水甲天下”绝非虚言——这里的山不是雄奇的峰峦,而是带着三分秀意的青黛;这里的水不是奔腾的江河,而是藏着七分温柔的碧绿,一入眼,便让人跌进了天然的水墨画卷里。
竹筏缓缓前行,漓江的美便随着流水慢慢铺展。最妙的是看山,两岸的喀斯特峰丛拔地而起,有的像低头饮水的骆驼,有的像并肩而立的老人,还有的孤峰独立,如同笔尖蘸墨后落下的一点,在天际线上勾勒出灵动的轮廓。正午阳光穿过云层,洒在山峰上,光影在石壁间流转,让原本青灰的山岩多了几分层次,连附着在石缝里的青苔,都显得格外鲜亮。撑筏的师傅说,这山要配着水看才有意境——果然,江水清澈得能看见水下的鹅卵石,山的倒影映在江里,随波轻轻晃动,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水,只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在流动,像一幅会动的青绿山水图。
行至九马画山时,全船人都凑到竹筏边缘,争相辨认石壁上的“马匹”。有的马似扬蹄奔跑,有的似低头吃草,师傅笑着指给我们看:“能看出七匹的是才子,看出九匹的是状元!”大家的笑声混着江风,消散在山水间。而到了黄布倒影,江面忽然变得格外平静,阳光将水底的黄布滩照亮,江水便成了透亮的翡翠色,两岸的山峰、岸边的凤尾竹,连同天上的白云,一起倒映在江里,形成“船在青山顶上行”的奇景。我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却发现镜头根本装不下这份辽阔与秀美——原来有些风景,只能用眼睛记录,用心灵珍藏。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遇龙河。比起漓江的热闹,遇龙河更像一位安静的少女。坐在竹筏上,看夕阳为河面镀上一层金辉,看渔翁戴着斗笠、划着竹排,用鱼鹰捕鱼,岸边的稻田里,偶尔传来几声蛙鸣,一切都慢了下来。撑筏的师傅唱起了当地的山歌,歌声在山谷间回荡,与流水声、风声交织在一起,让人忘了城市的喧嚣,只愿沉浸在这山水之间。
返程的路上,我望着车窗外渐渐远去的山峰,心中满是不舍。这个国庆,我没有去拥挤的景区,却在桂林的山水中,找到了最动人的风景。它不是高楼大厦的繁华,不是人造景观的精致,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馈赠,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意,是祖国大好河山最生动的写照。
原来,祖国的壮阔从不是单一的模样——它可以是赛里木湖的澄澈湛蓝,也可以是桂林山水的秀美灵动;可以是雪山草原的雄浑,也可以是江河湖海的温柔。而每一处风景,都是祖国大地最珍贵的印记,都值得我们去守护、去热爱。这个国庆,桂林的山水不仅留在了我的照片里,更刻在了我的心里,让我深深懂得: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何等动人的风光,有着何等壮阔的山河。(戴厚珍)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