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禹兮成为茉酸奶首位代言人,专属套餐上线即“爆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0-14





国庆前的饮品圈,茉酸奶搞了件大事——9月29日宣布青年演员丁禹兮出任品牌首位代言人。

消息一出,微博评论区秒变“粉丝晒单现场”,小红书满屏都是“丁禹兮同款打卡”,全国多地门店直接卖空原料提前打烊。更有意思的是,这不仅是茉酸奶首位品牌代言人,也是丁禹兮头回牵手现制酸奶品牌,两个“首次”撞出的热度,连不追粉的路人都忍不住问:这波合作怎么这么火?

从“猜剪影”到“卖爆单”:48小时玩出情绪闭环

茉酸奶这波操作,把“吊胃口”和“促下单”的节奏把控得恰到好处。

官宣前两天,品牌先扔出个“悬念视频”:画面里只有个模糊的男生剪影,配文“以真诚雕琢角色”“用专注打磨作品”,紧接着放预告、找痕迹,粉丝从“猜是不是他”变成“等官宣等疯了”,短短两天,官微最高评论量刷新了100倍,评论区“丁禹兮”集结的官方评论直接被顶到热评。

9月29日当天,悬念揭开:丁禹兮主演的品牌TVC同步上线,镜头从牧场绿油油的草地切到果园饱满的鲜果,主打一个“秋冬不冰,刚刚好”,把“有机醇萃酸奶”的卖点讲得既自然又好记。

更懂粉丝的是,品牌直接推出“代言人专属套餐”——买酸奶送丁禹兮小卡、摇摇杯。结果不少门店当天这套餐就超过总销量的60%,有门店店长直言忙不过来:“11点刚过原料就见底了,顾客还在问能不能留同款,答应不了,真的答应不了。”

到第二天,数据更直观,茉酸奶官微官宣微博转发破百万,而在微博“星品影响力”榜单上,“茉酸奶&丁禹兮”的组合更是拿下了“TOP星品”与“新宣新品”的双料第一。值得注意的是,同时,路人评论里“本来冲人买的,结果被牛油果绿菠酸奶圈粉了”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从“猜人”时的情绪蓄力,到“官宣”时的热度爆发,再到“喝了回购”的消费转化,可以说茉酸奶用48小时走完了别人半个月的营销路。

不是“流量堆砌”:为什么是丁禹兮?

有人说“不就是找个明星带货吗?”但茉酸奶选丁禹兮,还真不是只看流量。

先看“脸”对不对味:丁禹兮平时给人的感觉是“阳光干净”,穿简单的白T恤就像隔壁学长,这和茉酸奶一直强调的“有机、自然”太搭了。

再看“里子”合不合拍:丁禹兮拍《传闻中的陈芊芊》时抠细节,后来接剧也不追流量只看剧本,这种“踏实磨作品”的劲儿,刚好撞上茉酸奶的脾性——他们家之前就因“坚持用现切水果”被吐槽“出餐慢”,却没改过原料标准,粉丝总结得很到位:“他俩都是‘不赶热闹,只做自己’的类型。”

最关键的是“时机”选得准:现在年轻人喝奶茶,早不只是“解馋”,而是要“健康+悦己”。丁禹兮的粉丝大多是女生,既吃“颜值安利”,也在乎“喝了没负担”;茉酸奶采用“有机酸奶基底”,添加了9种乳酸菌,在有机品质的基础上,丁禹兮的“自然感”,让茉酸奶新品的醇厚质感变得更有画面感——不是冷冰冰的口号,而是“像丁禹兮一样舒服的选择”。

不止“代言人”:茉酸奶的破圈玩法有多野?

其实丁禹兮代言,只是茉酸奶今年“撩年轻人”的其中一步。

今年年初,茉酸奶跟奥利奥联名推出了酸奶奶昔和脆墩墩,还有唱歌毛绒杯等周边,直接把“喝酸奶”变成“边吃边玩”,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打卡;夏天的茉酸奶则盯上了二次元,牵手国漫《时光代理人》推出“乳清酸奶云”,连杯身都是动漫角色,粉丝直呼“次元壁破了”;到了国际猫咪日,茉酸奶又在门店搞起了买杯酸奶“云吸猫”的节奏,四款原创猫咪形象的周边一经推出,就让爱猫党被狠狠戳中。

这些操作看似漫不经心,其实都围着一个核心:不只是卖酸奶,而是让茉酸奶变成“年轻人愿意分享的生活小物”。之前饮品圈总说“流量太水”,但茉酸奶证明:想要留住人心,需要把“流量”和“产品”捏到一起——能让路人回购的,还是“醇厚”的口感;跨界联名是玩新鲜感,但能留住人的,还是“有机酸奶”的核心卖点。

饮品圈的“新花样”:别再只拼“谁更便宜”

茉酸奶这波代言,其实给饮品行业提了个醒:现在的竞争,已经不是仅仅比“低价、店数多”了。

以前品牌找代言人,要么是“顶流轰炸”,结果粉丝买完就走;要么是“盲目跨界”,联名款只火几天。而茉酸奶的逻辑很清晰:先搞懂年轻人要什么(健康、好看、有共鸣),再找“刚好匹配”的人(丁禹兮的自然感),最后用“产品留客”(好喝的有机酸奶)。就像有行业分析师说的:“现在消费者不傻,你找再大的明星,酸奶不好喝也没用;但光好喝,没人帮你‘递到年轻人面前’也不行。”

社交平台上,国庆假期还没结束时,已经有网友晒出“二刷丁禹兮同款”的图,评论里有人问:“不追星,这款值得来一杯吗?”不少消费者回答很实在:“不管追不追,牛油果绿菠那款是真好喝”、“不加冰,秋冬喝着舒服,这就够了。”

说到底,好的代言是“品牌和明星一起,给消费者一个‘值得试’的理由”。茉酸奶和丁禹兮这波,显然做到了。


  转自:中国质量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