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以全链条生态绘就“中国石榴之乡”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9-22





  9月15日下午,山东省枣庄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5石榴产业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枣庄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彭照辉作新闻发布。


  彭照辉介绍说,大会将于9月23日-24日在峄城区举办,以“榴火燃情聚枣庄 籽籽同心创未来”为主题,汇聚国内外石榴产业领域专家、企业代表与主产区嘉宾,共话产业升级与合作共赢。发布会同步披露,枣庄已构建“育繁推、产加销、农文旅”全链条石榴产业生态,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达48亿元,石榴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致富果”“幸福果”。


  一、千年榴乡筑基:种质资源全国领先,科技赋能产业根基


  作为“中国石榴之乡”,枣庄石榴栽培历史超过2000年,现有种植面积12万亩、650余万株,年产量超1.2亿斤。依托石榴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累计收集保存国内外种质523份,数量居全国第一、世界前列。今年启动的种质资源库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正通过太空育种、杂交育种攻关前沿技术,计划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共建“石榴分子育种基地”,推动枣庄成为全国石榴种业创新高地。


  品种创新成果丰硕,“霜艳”“中秋红”2个新品种进入实质审查阶段,“紫玉”“墨艳”等4个新品种通过国家林草局申请公告;全市良种覆盖率提升至41%,新栽植石榴53万株,建成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石榴精品种植示范园(引进27个优质品种、6000余株)。市农业农村局还新建石榴遗传改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筛选花青苷高含量品种2个,在石榴天然植物色素提取技术上实现突破,入选省科技厅2025年重大创新任务。


  二、全链升级破局:精深加工填补空白,文旅融合激活新动能


  在产业链延伸上,枣庄推动石榴产业从“卖鲜果”向“卖产品、卖文化”跃升。2024年以来,全市新落地石榴深加工项目25个、总投资79亿元,开发食品、饮品、化妆品、工艺品等200余款产品,其中石榴化妆品、石榴皮兽药等创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目前全市石榴上下游关联加工企业达53家(规上企业2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省级8家),吉美大健康产业园“石榴+特膳”、晟达菲尔高端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已投产,石榴原汁年加工能力达5000吨、饮料产能超12万吨。


  文旅融合成为产业增长新引擎。冠世榴园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旅游收入1.67亿元,今年上半年游客量、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9.79%、18.38%;精心策划12条精品观光路线、22处网红打卡地,石榴红国际营地、云深处飞行小镇入选全市露营季榜单;“榴礼”系列文创热销,石榴木雕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峄城石榴种植系统”列入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此外,枣庄石榴文化与生态研学基地入选省试点,年接待中小学生超2万人次,“列车 + 温泉 + 中医康养”模式还吸引京津冀、长三角银发群体,获央视报道。


  三、政策品牌护航:全国首部专项法规出台,“峄城石榴”跻身国家级品牌


  为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枣庄构建起“政策 + 法规 + 品牌”三维支撑体系。2024年出台《枣庄市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一核引领、两轴辐射、三区联动”空间布局;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全国首部石榴产业专项法规《枣庄市石榴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从资金、人才、金融等多方面提供保障。


  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峄城石榴” 成功入选国家级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和中国 2024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单,枣庄发展林果特色产业做法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在市场开拓上,建成石榴综合交易中心(年鲜果交易量 15 万吨,实现 “买全国、卖全国”),推动产品入驻全省 110 余家银座超市、70 余家中石化易捷超市,线上经营主体超 500 家、年销售额突破 6 亿元;今年除夕,美果来石榴汁还与枣庄辣子鸡亮相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迈出品牌国际化步伐。


  四、大会亮点前瞻:四维度打造产业盛会,多项创新成果将发布


  据介绍,2025 石榴产业发展大会将通过 “丰富活动、科技引领、开放协作、文化赋能” 四大特色,打造开放共赢的产业平台。会前将举办山东省首届石榴主题美术作品展、“石榴王” 评选等活动;开幕式上,石榴分子育种基地将揭牌,国家林业行业标准《石榴》将发布,一批石榴深加工新品集中亮相;平行活动设产业协同、区域合作、文化 “两创” 等四场座谈会,还将设立 “上合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枣庄分中心”,推动石榴产品走向全球。


  “我们诚挚邀请全球业界朋友莅临枣庄,共探合作、共谋发展。” 彭照辉表示,枣庄将以大会为契机,持续深化石榴产业全链条融合,让千年榴乡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为全国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 “枣庄样板”。(记者 杜方奇)


  转自:鲁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