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两用 一水双收 渔粮共赢 四川达州耕河牧渔构筑“水上粮仓”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0-22





  秋日的四川达州大地上,碧水潺潺,粮丰鱼欢。近年来,达州市依托渠江流域水系资源,打造种业创新引领区、水产品加工集中区、渔文旅融合发展区,建成四川省最大的小龙虾良种繁育中心,培育“开江小龙虾”“开江大闸蟹”等优质品牌,着力实现“一田两用、一水双收、渔粮共赢”。


  稻渔产业蓬勃发展


  达州市大竹县是四川省渔业重点县。该县以小龙虾产业为笔,全域推广“平田养殖模式”,构建起从虾苗培育到成品虾养殖再到主题消费场景的全产业链闭环。为激活稻渔综合种养新动能,今年1月,大竹县出台《大竹县稻渔产业发展九条措施》,设立2000万元专项基金,靶向补贴土地流转、虾苗购置、基建投入、保险费用、排灌用电及贷款贴息等关键环节,以“真金白银”激活全县稻虾产业发展引擎。经测算,亩均补贴达2500元。


  “稻虾轮作模式让传统农田变成了'黄金池'。”大竹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相比传统种植,稻虾轮作模式优势显著,可实现“一田双收、生态循环”,有效提升农田综合效益。截至2024年年底,大竹县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3万亩,年产小龙虾300万公斤、稻虾米1500万公斤,综合产值1.6亿元,亩均产值超5000元。


  在达州市渠县渠北镇山坪村300多亩的稻虾养殖基地里,肥硕的母虾腹部布满虾籽。据了解,这些虾籽不久后将被转移至预留的再生稻田,借助稻虾共生模式越冬。“极寒天气中,再生稻田里的水温比普通精养池高3℃-5℃,稻桩能为小龙虾保暖。”该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推行稻虾共生模式以来,基地实现了一年三季虾、一季水稻的产出,每亩平均利润翻了4倍。


  近年来,达州市达川区积极进行水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加快推进旧塘改造,进一步拓展养殖空间;大力培育经营主体,着力推动水产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目前,达川区拥有年产值200万元以上的水产企业20家、水产专业合作社26个、水产家庭农场40个;水库、山坪塘、精养塘等水产养殖总面积3万亩,宜渔稻田20余万亩。


  2024年以来,达川区积极推进1000亩鱼塘绿色循环发展,实现传统渔场挖潜扩能,利用项目资金完成150亩良繁基地改造、320亩鱼塘标准化改造,同时引导多家经营主体实施鱼塘标准化改造500余亩。改造后,达川区新增鱼产量500吨、产值1000万元。截至目前,达川区共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6900亩,年产值5700万元。


  为激励水产渔业发展,该区还印发了《达川区稻渔综合产业发展九条措施》,设立2000万元专项基金。此外,达川区还对经营主体实施常态化技术服务及蹲点帮扶。今年,达川区农业农村局成立由水产、农技、植保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稻渔产业技术服务小分队3个,实行技术人员包片蹲点服务,现场解决建设及生产技术问题16个。


  特色养殖多点开花


  达州市万源市一方面采取开发水域滩涂、利用新建水库、挖潜池塘和稻田、发展设施养鱼等“多条腿走路”方式,尽可能扩大水产养殖面积;另一方面,持续做大做强冷水鱼产业,延伸水产养殖产业链。


  今年国庆期间,依托当地冷泉水资源养殖的虹鳟以优良品质俏销市场,1万余斤鲜鱼通过全程冷链直供江苏连云港,同时还发往重庆、辽宁大连等地。


  在万源市花萼山脚下的一家冷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人们忙着捕捞虹鳟。“我们养殖的虹鳟是用从丹麦引进的优质鱼卵培育孵化的,目前养殖规模达2万余条,年产量达8万斤。”该合作社负责人介绍。


  在万源市竹峪镇大茶园村,一尾尾肥美的鲟鱼和青海裸鲤畅游水中。2022年起,大茶园村采用“村集体经济+农户入股”的发展模式,通过村集体牵头,组织农户入股参与,创新发展冷水鲟鱼、青海裸鲤养殖产业。鲟鱼养殖离不开优质的水源,当地因地制宜利用优质溶洞水资源,启用原本闲置的5个鱼池发展养殖,不仅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还带动了当地群众就近务工。


  在达州市开江县新宁镇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一个个标准化养殖池整齐排列,增氧设备翻涌出阵阵水花。该基地借助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精确控制水体温度、盐度、酸碱度和溶氧量等关键指标,人工模拟出适合南美白对虾生长的海水环境,使其在内陆也能茁壮生长。


  除了南美白对虾,开江县还采用“蚌-鱼-蟹”立体生态循环模式,上层挂三角帆蚌、中层养鱼、下层养蟹,实现了水域高效利用。今年,开江县立体生态养殖“珍珠蚌”面积达1.7万亩,预计年产珍珠可达30.8吨。


  2023年,达州市渠县新市镇引入了一家农业发展公司,不仅盘活了闲置的新市镇初级中学校区,更带来了陆基工厂化渔业养殖新项目。在该公司的水循环养殖基地中,有一些独特的“鱼塘”。这些“鱼塘”名为陆基桶,每个桶的容积可达40立方米,能容纳4000斤鱼,解决了传统渔业养殖易受自然因素影响、占地面积大、水体受限等问题。


  多措并举为产业赋能


  目前,达州市已创建国家稻渔现代农业园区1个、国家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2个;年产小龙虾1万余吨,居四川省第四;年产大闸蟹1000余吨,居四川省第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达州市预计实现水产品产量9.4万吨、渔业产值26.8亿元。


  近日,该市出台《达州市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以“四带三区”为空间布局,“四带”涵盖川(渝)东北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集群带、特色渔业养殖产业带、大水面生态养殖产业带、冷水鱼特色养殖产业带,聚焦小龙虾、岩原鲤、虹鳟等特色品种;“三区”包括种业创新引领区、水产品加工集中区、渔文旅融合发展区,构建“育种-加工-体验”全产业发展模式。


  《方案》提出,在种业创新方面,达州市将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突破小龙虾等品种繁育技术,建设川渝东北特色水产苗种研究中心;在扩面提质方面,将全面推广稻虾平养等综合种养模式,推进多种大水面养殖方式,重点发展工厂化养殖;在延链强链方面,将以科技赋能水产园区,打造智慧渔场,建设川渝水产品交易集散地,延伸虾蟹等产业链;在品牌赋能方面,将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培育特色品牌,构建“1+N”品牌体系,打造“东盱眙、中潜江、西达州”小龙虾三极发展格局;在助农增收方面,将通过培育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创新联农带农模式。


  到2030年,达州市将实现稻渔综合种养面积60万亩以上、大水面生态养殖面积10万亩以上,水产品总产量17.5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记者 蒋俊伟)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