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变革向新提速 内蒙古鄂尔多斯书写转型答卷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0-20





沙漠绿电、科技农业、智慧羊绒、无人驾驶……

产业变革向新提速 内蒙古鄂尔多斯书写转型答卷


  如今的鄂尔多斯,正在进行一场以“系统性生态观”为灵魂的产业变革,产业图景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循环与共生”特质。循着这条主线,记者近日实地探访了鄂尔多斯的光伏、农业、无人驾驶及羊毛加工产业。


  系统再造能源生态


  从空中俯瞰达拉特旗,一片片深蓝色的光伏板组成的“骏马图形”在阳光下清晰无比。作为国家首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这里的规模令人震撼。


  达拉特旗宣传部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大家看到的'骏马图形'是由196320块光伏面板搭建而成的。计划到2030年,达拉特旗将在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北缘,用光伏板构筑起一道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防沙治沙带。”


  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位于广袤的库布其沙漠。在这里,光伏板的铺设构成了一道道防风固沙的屏障。另外,因为光伏板遮挡减少了地表水分蒸发,所以板下区域的微小气候得以改善,这为恢复植被创造了条件,昔日的沙地正尝试种植耐旱的沙生植物或发展牧业,基地也形成了“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立体化生态治理模式。


  据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工作人员介绍,基地年发“绿电”可达20亿度,年节约标煤68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65万吨。基地采取“光伏+生态治理+有机农林+沙漠旅游”模式,种植紫穗槐、黄芩、黄芪等经济作物,累计实施生态修复5万亩。


  库布其沙漠在达拉特旗境内总面积约为2900平方公里(435万亩),目前已完成治理2320平方公里(348万亩),治理率高达80%,未治理面积(裸露沙地)约为87万亩。其中,通过建设光伏项目可治理的面积达到35万亩(已完成光伏治沙10万亩)。


  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为鄂尔多斯的新产业体系打下了一块“绿色基底”。它提供的清洁电力,也是整个城市碳足迹大幅降低的基石。


  土地修复再“开荒”


  从达拉特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出来,车窗外的景色从规整的工业矩阵逐渐变为起伏的沙丘与点缀其间的绿洲。


  记者来到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发现这里的故事仿佛是光伏基地理念在另一个维度的衍生与放大:如果说光伏是在能源生产中附带了生态修复,那么恩格贝则是在生态修复的主线上嫁接了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


  当记者走进农业科技展示中心的智能温室时,视觉上的冲击最先到来:一丛丛盛放的月季,明艳的红色、淡黄色花瓣,与行车路上单调的土黄色形成了戏剧性的对比。紧接着是味蕾的感触: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农业技术员刘雪芹笑容腼腆,顺手从藤蔓上摘下一颗饱满的无花果递过来:“尝尝,沙漠里天然的味道。”


  “这里也能种出来航天香蕉、紫心火龙果、番木瓜等亚热带水果。”提起这片土地来,刘雪芹的话语间透着骄傲,“这片土地,我们养了17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达到3%以上。我们让这纯净的沙子一点点有了生命的'魂儿',能留住水分和养分了,还能成功种植出300多种瓜果蔬菜。有了这片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土地,才能种出鲜艳的花朵和美味的果蔬来。”


  恩格贝地处库布其沙漠中段北缘,黄河几字湾的顶端,长期受荒漠化、洪水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困扰,直接危及黄河和周边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安全。资料显示,经过40多年的种树还草、土地绿色改良,目前,恩格贝植被盖度已达78%,森林盖度达到41%,动植物种类由原来的20余种增加到600余种,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在这里,室外是曾经被认为是不毛之地的沙漠,室内却是依靠科技实现的精准、高效的农业闭环。每一朵月季和每一颗无花果都是这枚“沙海绿芯片”最动人也最令人骄傲的输出结果。


  车间装上“机械手”


  告别恩格贝的绿意与花香,记者来到鄂尔多斯集团的羊毛生产车间。在纺纱车间,几乎看不到飘絮,只有无数机器在高速旋转,划出一道道白色的虚影。


  “过去老师傅靠手、靠眼睛、靠经验,现在靠它。”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绒纺事业部行政综合部行政秘书、行政接待金科指向车间的机器说:“现在,车间使用机器缝机,一名工人可以控制8到12台机器。一套订单进来,系统会自动排产,优化路径,最大程度减少等待和浪费。同样是羊绒,我们要让它产出的每一件产品都带着'智慧'的温度。”


  鄂尔多斯,过去因羊毛而被大家熟知。一句“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语,让鄂尔多斯“暖城”的称号深入人心。


  “过去,'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是一句广告语,底气来自我们得天独厚的羊绒原料。”一名车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温暖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身体,更是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之心,是对环境的友好保护之意。”


  在最后的成衣展厅,记者抚摸着一件件质感细腻、设计精美的羊绒制品。这些源于草原最传统的物产,历经智能制造的精雕细琢,最终成为承载着品牌故事与文化自信的符号。


  “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的承诺,已经从一个基于原料优势的物理温暖叙事,升华为一个基于绿色智造、品牌美学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更具深度与广度的温暖故事。


  车路奏响“协同曲”


  在从工厂回城区的路上,记者注意到,有“无人驾驶”的公交车行驶在城区公路上,原来是已经进入了康巴什区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


  “无人驾驶”公交车静静地停靠在公交站台,顶上戴着几个小巧的“帽子”(传感器),在一众传统车辆中显得低调又突出。没有司机手握方向盘,安全员坐在驾驶位,双手虚扶。记者随着几名市民上了车,车内凉爽、安静,与普通公交车并无区别。


  “无人驾驶”公交车平稳启动、加速、转弯。在前方路口,绿灯开始闪烁倒计时,它能自己判断可不可以过去吗?


  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能!这车'聪明'着呢,算得准,从来不抢灯,坐着可稳当了。”


  据了解,鄂尔多斯市于2022年开始布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兴产业,于2024年获批成为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开展的首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双试点”城市。


  据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鄂尔多斯市已部署自动驾驶新能源车辆70辆,涵盖公交、出租、清扫、售卖、物流配送、安防六大场景,测试总里程突破15万公里,服务人数超过55万人次。另外,鄂尔多斯市也部署了8条中短途物流线路,投放近400辆自动驾驶重卡,进行大宗货物示范应用,测试里程突破2000万公里,运输货物达2亿吨公里。(记者 马嘉)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