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载蓄能 “五区”叠加 北京大兴临空经济区产业集群雏形初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0-14





  9月25日,在2025年临空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上,北京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颁发了首批一体化登记营业执照。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营业执照上的经营场所(住所)一栏统一标注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字样,取代了此前的地域名称。这一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的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企业跨区域经营登记的便利性,也增强了临空经济区市场经营主体的归属感。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北京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创新一直在路上。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承载区、国家航空科技创新引领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在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等“五区”势能叠加下,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内航空服务、贸易物流、生命健康、会展消费、低空技术等临空产业集群雏形初显。


  在大兴机场通航6周年之际,同步规划建设的临空经济区迈入新发展阶段。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意见,聚焦枢纽建设、对外开放、产业集聚等方面深度赋能,推动临空经济区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突破壁垒重构一体化


  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创新在突破壁垒,也在重构一体化。


  在大兴机场综保区内,有一条全国唯一跨省共建的区港联络道,它的全线贯通被称为临空区效率的“缩影”。“这不仅大大提升进出港货物通关效率,还创新了跨省建设项目模式。”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联合管委会副主任耿淼告诉国际商报记者,这条长1.64公里的通道,通行时间仅需3分钟,比走社会道路节省近一小时,实现大兴机场综保区与大兴机场口岸的无缝衔接。


  此前,货物从机场到综保区要经过两次海关查验,现在在“一卡双用”模式下,只需一次通行就能完成口岸和保税区的双重监管,为生鲜、医药产品的冷链运输提供了时效保障。


  北京卡尔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正是临空经济区政策红利的受益者。这家企业在口腔种植体上实现了产品质量对标国际一线品牌,却更具价格优势。公司总经理宿瀚奇告诉记者,在建厂初期,他曾考察多个区域,最终选择落户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这为我们节省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成本”。他算了笔账:综保区地跨京冀两地,既可享受优惠保税政策,如进口设备保税、零关税、暂免进口环节增值税,又可享受厂房和员工宿舍低价租金优惠,同时还能链接强大的京津冀种植牙消费市场。


  今年8月,卡尔斯集团与全球领先的牙科和医疗诊所的医疗保健解决方案提供商汉瑞祥旗下子公司科美勒Camlog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综保区成立合资公司,实现Camlog旗下高端牙科种植产品的本地化生产与精密制造。“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综保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势,积极拓展东南亚、东盟市场。”宿瀚奇说,此次实行的一体化登记营业执照改革措施,还惠及了卡尔斯新成立的一家供应链企业。“通过'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一体化登记平台'专属入口登录办理,可以一口登录、跨域协同,非常方便”。


  航空科技向高向远


  六年来,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交出亮眼成绩单:注册企业由2019年的不足1000家增加至目前的1.5万余家,其中外资企业400多家;累计引进重点产业项目336个,总投资1537.85亿元。区内全国唯一跨省综保区全域封关运行,2024年进出口总值达99亿元,同比增长4倍,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力源”。


  国家航空科技创新引领区加快构建,正是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功能定位不断强化的体现。耿淼表示,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搭建了航空科技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构建科技创新产业孵化体系,创新“北京研发+临空转化”协同发展模式,加强临空产业载体设施支撑,北京市与民航局共建民航科技创新基地项目等助力全球一流航空科技资源在临空经济区快速集聚。


  “从项目立项到用地审批仅用了45天,关键零部件经机场货运'当日达',这样的效率让我们更能专注于技术的突破。”在星河动力运载火箭研发制造基地即将竣工验收的厂房内,公司执行总裁夏东坤介绍说,廊坊基地投产后,每年可支撑5至8枚火箭核心零部件生产,为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化发展筑牢根基。


  这家于2018年成立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依托临空区“北京研发+廊坊制造”的协同布局,已成功发射十余次自主研制的“谷神星一号”系列火箭,将81颗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在民营火箭领域率先进入高密度商业发射交付阶段。目前,该公司发射数量和产值均居民营火箭公司前列。


  “廊坊项目落地后必将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助力临空经济区打造航空航天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结出商业空天等更多新质生产力硕果。”夏东坤对此充满信心。(记者 刘昕)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