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维度解码广东“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密码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0-22





  时代浪潮奔涌,五年一瞬,却足以擘画新篇。


  珠江两岸,深中通道如长虹卧波,串联起大湾区新的发展动脉;岭南腹地,“百千万工程”如火如荼,重塑城乡发展新格局;科创前沿,鹏城实验室里灯火通明,攻关核心技术的信念凝聚成照亮未来的火炬……一个个时代切片,拼合出广东“十四五”的壮阔图景。


  五载砥砺,蓝图成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画卷,在南粤大地化为生动现实。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两个五年规划交汇的历史时刻,广东以“走在前列”的担当,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高质量发展答卷——主要目标圆满达成,重大战略纵深推进,重点工程全面落地,为“十四五”收官写下坚实注脚,也为“十五五”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看发展成色——


  主要目标圆满收官


  一条稳健的上扬线,勾勒出广东经济极不平凡的五年: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跨越了12万亿元、13万亿元和14万亿元台阶,今年预计增长5%左右,占全国总量保持在10%左右,“压舱石”地位更加稳固。


  这张成绩单的背后,是广东在复杂严峻形势下牢记总书记嘱托、勇当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生动实践。


  制造业当家的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其中15个规模居全国第一。全球每10部智能手机中就有4部产自广东,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是“广东造”。5年来,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撑起全省四成GDP,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从7个增至9个。在某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每53秒就有一台新车下线,每道工序不超过1分钟,“广东智造”速度令人惊叹。


  体量越大,向前发展越需要强劲动能。


  广东紧握“创新”密钥。以“七剑客”为代表的机器人企业强势崛起,从智慧大脑到灵巧双手,从重载搬运到自主换电,新质生产力加速进化。


  产业“全”,动力“新”,市场竞争力自然“强”。5年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突破4.7万亿元,内需支撑更加有力;进出口总额首次跨越9万亿元大关,连续39年领跑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超过40%,占全国三分之一。每分钟处理2000个国际包裹、网络覆盖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东正以“超级速度”构筑汇聚全球资源的“引力场”。


  高质量发展成色,更体现在发展质效的全面提升。2024年,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6%左右,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有效量均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与此同时,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35万亿元,连续34年稳居全国各省份之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5万元;2024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91%,超越预期目标;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5%以上,广州海珠湿地公园萤火虫重现,成为绿色发展最诗意的见证。


  从创新指标、民生温度再到生态底色,广东正以实实在在的数据,诠释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


  看战略纵深——


  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


  14分钟高铁深港直达,20秒横琴口岸高效通关,经济总量超14万亿元……五年砥砺,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南海之滨傲然崛起。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国家战略。“十四五”时期,广东强化“双区”引领,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大机遇,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硬联通”跨越天堑。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相继通车,与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等共同构成“黄金内湾”交通闭环,为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打通“大动脉”。


  “软联通”打破壁垒。粤港澳携手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成为三地融合的生动缩影。5年来,广东围绕人员往来、资金流动、数据流通等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持续深化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在前海,香港建筑师可以直接承接项目;在河套,科研设备、数据可以跨境便捷使用。这些曾经难以想象的“制度隔阂”正被逐一打破。规则的衔接,让大湾区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叠加,更是化学反应般的创新融合。


  “双区”建设更将广东推向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的前沿。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带动和示范效应显现,“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跃居全球第一,驱动全省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在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引领下,广东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上获得了先行先试的优势,加速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功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湾区动能,更辐射全域。广东着眼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将大湾区的动能有效传导至粤东粤西粤北地区。


  “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更加清晰:珠三角核心区创新引领能力持续增强,广深“双城联动”效应持续放大;沿海经济带绿色石化、海上风电等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北部生态区绿色发展优势日益彰显。


  “百千万工程”成为衔接重大区域战略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做强县域经济、建设美丽圩镇、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清远山野间,5G基站助农品直供湾区;湛江东海岛上,巴斯夫一体化基地与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效协同。以县域振兴为“突破点”,以城乡融合为“连接线”,广东正在绘制一幅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实景画”。


  看工程布局——


  经济地理重塑新坐标


  9月28日,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超级工程——狮子洋通道主桥索塔建设高度突破200米,为明年实现封顶奠定坚实基础。


  一项项超级工程,正在悄然改写广东的经济地理格局。


  看今年——广湛高铁佛山站站房主体结构施工完成、汕汕高铁汕头南至汕头段启动铺轨、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一期一标段工程顺利封顶、白云机场T3航站楼预计年底投运……年末时节,广东重大项目迎来关键突破,建设“加速度”势如破竹。


  看五年——赣深高铁通车,河源圆梦高铁,广东实现“市市通高铁”;深中通道建成通车,日均超8.64万车次,占珠江口日过江总量五分之一;全长258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最长城际铁路贯通;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获批开建,世界级机场群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崛起……“十四五”期间,广东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综合交通运输、现代能源、现代水利、新型城镇化与区域融合发展、农业农村、生态文明、民生保障等十大领域重大项目工程包,总投资达5万亿元左右。


  “国之重器”持续落子。散裂中子源二期、冷泉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原始创新能力提供硬支撑。


  “数字广东”底座夯实。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基建规模全国领先,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向20%的目标迈进。


  从跨海大桥到云上平台,从高铁网络到智造集群,这些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工程,既构筑起经济循环的“钢筋铁骨”,也筑牢了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基座”。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画卷待展。从“体量优势”到“质量优势”,广东攀高向新,完成主要目标指标;从“单打独斗”到“湾区协奏”,广东打破壁垒,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任务;从“交通联通”到“系统重构”,广东落子大项目、布局大平台……牢记嘱托,走在前列。广东以拉满的“进度条”和饱满的奋进姿态,奔向下一片星辰大海。(记者 陈泽云)


  转自:羊城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