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金九银十的旅游旺季,广东的农文旅融合产业气候显得越来越生机勃勃。
作为能够撬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多方面效益的杠杆,农文旅融合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通过激活乡村资源、创新运营机制,成功将生态与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广东为全国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国庆期间,广东接待游客6517.6万人次,较2024年国庆假期七天增长11.5%。全省游客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省游客人均花费940.8元,较2024年国庆假期增长2.5%。其中,纳入监测的100个乡村旅游点和历史古村落接待游客269.1万人次,增长17.0%。节日期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系统紧扣“双节”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文艺活动。“四季村晚”“广东村歌”、广场舞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等文化文艺活动成为乡村旅游的新景象。
就在国庆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广东省农文旅融合发展数字化提升工作方案》,创新推出三大数字化赋能举措。包括围绕全省19个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县(区)及片区,实行差异化扶持;整合8大互联网平台资源,提供数字建设等免费公益扶持;构建“政府+协会+平台+主体+智库”多方协作模式。
该方案还提出,到2026年初,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数字化运营能力的农文旅经营主体,打造一批网红旅游线路和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数字化提升典型案例,显著提升试点地区农文旅融合效益,为全省“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动能。
在茂名,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接待游客增长20.98%,体现“农文旅体+”“产业+”等举措的效应。在推进 “百千万工程”过程中,依托“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特色产业链(荔枝、龙眼、三华李、化橘红、沉香、罗非鱼、高凉菜),不断寻找县域经济增长新路径。茂名通过掀起乡村消费新气象,激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河源先后出台《河源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政策文件,围绕万绿湖生态核心,持续推进“一湖引领、多点支撑”发展战略,全力构建“湖泊+”农文旅融合新发展格局,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此外,河源还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产业体系, “万绿湖文旅周”接待游客增长58.8%,旅游收入达2390.78万元。河源也推出万绿湖低空观光项目,加上发展民宿经济,环湖区域培育民宿94家,9家入选省级“向往的民宿”。
珠海深耕“海洋+”模式,推动粤港澳融合。丰收节期间,首次深度融合海洋牧场、海岛旅游与农耕文化,打造了一场集成果展示、文化展演、美食品鉴、港澳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全民丰收嘉年华,全方位展现了珠海“三农”工作及“百千万工程”的丰硕成果,搭建起促进城乡融合、弘扬农耕文化的欢乐舞台。至今珠海累计培育建设了95个典型村、11个典型镇、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形成了“统种同种”“陆海接力”“绿美经济”“多户联建”的“珠海经验”。
在广州,正旭农业作为增城区第一家农业领域的市级科技企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与产业升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激活了传承乡村的文化非遗结合。正旭农业董事长陈正阳告诉记者,目前计划引入企业合作开发 “农科文藏”融合创新综合体规划。农文旅融合就是要 “科技赋能农业,文创激活收藏,四维融合共生”。通过农业科技孵化中心的孵化器、农创空间,培育农业科技创新。通过非遗产品体验区,科技种植食材现场烹饪,同时打造数字藏品投影餐桌等系列体验。此外,他们还打造了种质资源库+种植+养殖+ 研学营地示范区、非遗工坊、数字藏品博览馆等新型空间。
从实践看,广东普遍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模式,创新运营机制,汇聚多方力量。比如塘口镇的“IE公社”计划,以优惠的政策吸引青年创客;东莞与松桃的协作则通过“校企合作”,为当地培养既懂传统技艺又懂市场设计的复合型人才。
推动资源活化,让“沉睡资产”重生也是重要途径。各地通过创意将闲置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是普遍做法。江门塘口镇统一收储旧邮局、粮仓,引入先锋书店等新业态;肇庆德庆县将旧厂房改造为网红民宿;从化米埗村则流转村民闲置农房,打造高端民宿集群。
这些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商业到农业的综合实践展示了不同资源禀赋下的发展路径。因为有了本地特色农业、自然生态与文化创意、旅游体验更深层次的结合,农文旅产业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广东省秘书学会领导艺术与辅政科学研究院院长苏忠阳参与过许多农文旅项目的体验和调研,他对记者说:“广东推出农文旅的重点项目其实是一个非常及时的重要举措。这对乡村振兴生态发展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应该更加关注农民的收入提高,以及农村的业态能够规范有序运行,为促进经济增长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他也指出,打造农文旅融合不能千篇一律地整合,要提防城市化的建设移至农村。农文旅的融合,一定要跟当地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例如白云区北村有粤剧文化传承的非常重要的元素和名人故居,通过定期唱戏演出能够让游客体验粤剧历史面貌。更进一步的,农耕文化、民俗技艺、非遗手工等“乡土宝藏”也可以被重新挖掘和活化。再通过建设村史馆、开发非遗体验、举办民俗节庆等方式,结合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长期推进就会产生很好的结果。
当前,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和农业资源,但与珠三角发展差距较大。农文旅是这些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抓手。珠三角拥有中国最庞大、消费能力最强的城市人群,对短途度假、乡村体验、亲子研学有着巨大的需求,为全省农文旅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腹地。通过农文旅融合,广东广阔的乡村地区打造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生态屏障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形成“湾区核心”与“美丽腹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
可见,广东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正是一条将乡村的“静”资源——土地、生态、文化,转化为“动”资产——体验、品牌、现金流的黄金通道。它不仅仅是旅游业的补充,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系统性工程。从长远来看,广东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它远不止“在农村里搞旅游”那么简单,更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举措。(记者 戚耀琪)
转自:金羊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