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蔺“粮烟融合”鼓起农民“钱袋子”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0-27





  近日,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大寨苗族乡的粮烟融合示范田里一片繁忙景象,烟农与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生穿梭田间,他们的目光聚焦在即将完成的红薯测产上,共同期待着丰收的喜讯。近年来,古蔺县以“粮烟融合、协同发展”为战略方向,大力推广“烟+N”复合种植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让土地实现“一田多收”,大幅提升了产出效率,更直接带动农民增收,实现了“钱袋子”鼓起来、“米袋子”满起来的双重目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为进一步完善技术支撑体系,今年5月,大寨苗族乡政府、四川农业大学与相关企业三方携手,在大寨坝区划定50亩烟田,共建“古蔺县粮烟融合技术孵化园”。目前,孵化园内已有序开展红薯、大豆、荞麦、玉米4种作物共10个品种的示范试验,为优化粮烟融合种植模式、完善生产技术方案筑牢了基础。


  “大寨苗族乡是我们开展粮烟复合种植研究的重要示范基地,至今已持续研究3年。”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刘雷介绍,“经过品种筛选、种植密度优化和种植时期调整,团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种植方案,当前烟薯复合种植亩产达2041公斤,成果十分显著。”


  “今年我种了40亩烤烟,按照收购政策,每亩产值能到4000元,预计收入16万元。加上粮烟融合项目里种的红薯,每亩产量能有5000斤,就算按市场价最低3毛钱一斤算,每亩也能多赚1500元。”烟农罗学敏说,“这样的好模式,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2023年试点、2024年示范,到2025年,我们已在全县推广粮烟融合模式1.75万亩。”古蔺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局长、经理夏春介绍,目前主要推广“烟+红薯”“烟+玉米”“烟+大豆”“烟+荞麦”四种模式,其中“烟+红薯”模式最为成熟,不仅产量高,销路也无需发愁。


  “我们邀请省市专家现场测产,预估红薯亩产可达4000-5000斤,所有红薯将由大寨乡政府引进的红薯加工粉厂收购,每亩保底价3毛钱一斤。”夏春表示。


  为破解“粮烟争地”难题,古蔺县将粮烟融合从种植环节延伸至全产业链协同,整合农业、烟草等部门资源,为复合种植提供从区域布局规划、技术培训指导到田间管理跟踪的全链条服务。烟草部门还将烟叶生产的先进管理经验应用于粮食作物种植,推动粮食生产向标准化、现代化升级。同时,通过“农户+合作社+批发商+家庭农场主”的合作模式,拓宽了粮烟融合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确保粮食“产得出、销得好、收益高”。(记者 王继发)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