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核桃敲开“致富门”--安徽省宁国市开展宁国山核桃地理标志培育工作纪实
在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一年一度的宁国山核桃采收进入尾声。山核桃的大量上市,为各地消费者带来舌尖上的地道美味。
宁国市现有山核桃种植面积40万余亩,年均干籽产量1万吨,带动7万余名林农增收致富,全产业链产值24.6亿元。“这份沉甸甸的收获背后,是宁国山核桃地理标志的价值彰显,更是宁国市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基石、以地理标志运用为抓手的产业发展实践缩影。”宁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制度筑基 构建保护体系
地理标志作为特色农产品的“身份证”,其保护力度关系着产业发展高度。宁国山核桃粒大壳薄、桃仁肥厚,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守护这一“金字招牌”,宁国市从制度设计层面构建起多层次保护网络,严格落实《安徽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并在今年制定的《宁国山核桃保护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将宁国山核桃保护和发展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设立专项保护经费,确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形成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联动机制。
为加强对宁国山核桃的保护,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宁国市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和管理方面,建立动态管理与授权规范,对地理标志产品实施“资质审核+区域证明+标准生产+质量追溯”四重准入机制,对不再从事生产的宁国山核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用标企业及时注销注册登记。“今年有2家企业提交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用标申请,我们计划2025年11月前推动剩余20家完成申请,实现能进能出、违规必出,目前全市共有40家企业获准使用宁国山核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宁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生态保护是地理标志价值存续的根基,宁国市设立山核桃生态保护区,保护区内禁止从事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效实行区域性保护,并通过实施“小山变大山”改革,整合零散山场8万余亩,推动零散小山变成连片大山,在规模化发展中守护产区环境,为地理标志产品的稳定品质提供自然保障。
品牌赋能 激活发展动能
此前,由于缺乏品牌加持,山核桃的经济价值一度难以充分发挥。为此,宁国市以党建为引领,将地理标志工作纳入党建重点,探索“地理标志专用标志运用+品牌塑造+产业融合”路径,联动多部门与科研院校形成合力,精准培育特色资源,将地理标志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将“土特产”变身“金疙瘩”。
近年来,宁国市编制宁国山核桃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积极提升宁国山核桃品牌价值,塑造宁国山核桃品牌新形象,整合全市农林业、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协同发展。近年来,宁国市开展“宁国山核桃”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以“黄山遇到天目山”为品牌符号,通过规范品牌链路管理、建立供应链赋能与共享销售体系、培育标杆企业等举措,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突破20亿元,叫响了“宁国山核桃皖美好味道”的品牌口号,为推动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宁国市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山核桃品牌活力,创新推动地理标志与文旅、电商融合,在开杆采收活动中融入品牌推介,今年白露期间吸引长三角客商超2000人次,带动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增长58%。目前,该市培育出34家山核桃加工企业,指导企业完善标准、提升品质,推动“詹氏”“山里仁”等品牌开发山核桃精深加工产品,各类美味的坚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一颗颗小小的山核桃,正串联起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成为宁国市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在宁国市,一系列保障举措守护山核桃产业行稳致远:数字化赋能让地理标志管理更精准,宁国市在63个现代科技示范基地推广无人机巡检等技术;建立全流程追溯系统,消费者通过扫码可查询地理标志产品生产资质等信息。在执法监管方面,宁国市建立“日常巡查+专项整治+社会监督”机制,严格监管产品质量,打击侵权行为,结合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开展规范用标宣传。在服务体系建设上,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一对一”指导机制,为企业提供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服务,34家山核桃加工企业实现地理标志与商标、专利协同保护。
“宁国山核桃的发展实践展现出地理标志的赋能效应。只有将地理标志保护融入产业发展全链条,才能将特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制度建设筑牢保护根基;以党建引领凝聚合力,通过品牌建设实现地理标志产品向品牌商品跨越;以精准服务降低运用门槛,让农户共享红利,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谈及未来发展,宁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信心满满。(通讯员 章力天)
转自:中国知识产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