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州:林下经济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9-15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红河州”)是云南省林业资源大州,国家南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森林覆盖率达59.72%,林业用地面积214万公顷,占全州总土地面积的67%。


  近年来,红河州委、州政府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为目标,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全州林草产业的重点来抓,大力培育发展林药、林花、林蜂、林菌、林禽、林旅等特色林下生态产业,不断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多个林下经济带和经济群,呈现出多点开花、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闯出一条绿色转型、高质量跨越发展新路。


  截至2024年底,红河州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到244.8万亩,总产值242.9亿元,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民超150余万人,年人均增收1.5万元。


  突出规划引领,为林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2025年,红河州发展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过500万亩,年产值超过300亿元,涉林下经济省级龙头企业25家以上。


  为挖掘林下潜力,盘活林地资源,实现林地增效、农民增收、林木资源永续利用的发展目标,红河州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制定印发《红河州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规划了全州林下经济发展布局。林下种植主要以林菌、林下药材、林下香料为重点,体现各县市地域特色,主要依托商品林地开展。同时,重点发展林下家禽、家畜和林蜂养殖,主要依托经济林地开展,服务于人口集聚度相对较高的城镇布局。明确到2025年,全州发展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过500万亩,年产值超过300亿元,涉林下经济省级龙头企业25家以上。红河州将林草产业发展工作纳入林长制工作重要内容,建立州级联席会议制度,把林草产业发展纳入州对县市和部门年度林长制绩效考核内容,充分调动全州各级工作的积极性,共同把林草产业作为新亮点、大产业推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屏边苗族自治县结合当地实际科学规划林下空间,通过利用林下养殖成本低、见效快、劳动强度低、饲养方法简单等优势,大力开展林下山地鸡养殖,积极推进良性循环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发展林下养殖500余亩,林下养殖基地4个、个体散养户50户,饲养量达30万余羽,2023年助力农户增收200余万元。屏边苗族自治县因地制宜利用林下空间,通过发展林下草果、砂仁及灵香草、板蓝根、大黄藤等中草药材种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县累计种植草果面积50122亩,产量2039.4吨,年产值4894.56万元;种植砂仁151591亩,产量9975.7吨,年产值近2亿元。全县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7个,林下经济年总产值超过2.67亿元,实现生态环境优化与群众增收致富双赢,助推青山变“金山”。


  强化示范引领,为林下经济发展铸魂赋能


  近年来,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浩野农林有限公司在油茶基地积极探索“油茶+魔芋”一地双收的高效种植模式,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为做大林下产业、做强林下品牌,做优生态经济,红河州因林制宜,因地制宜,积极整合资源、资金,大力培育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和林业龙头企业,大力实施示范引领工程,合理布局、新建、改造一批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示范点,充分发挥龙头示范效应,实现“林业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全州现有千亩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20个,盘活林下资源,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发展龙头,建成林下产业龙头企业25个。


  红河州建水县浩野农林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油茶良种苗木培育、种植示范推广、产品深加工开发利用为一体的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从2010年开始先后在4个乡镇建立了8个油茶种植示范基地,目前,公司油茶树种植面积达5700亩。示范引领建水县发展种植油茶树4.9万亩,带动4000余户农户发展油茶种植,户均增收近5000元。


  近年来,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结合当地土壤和气候优势,浩野农林有限公司在油茶基地积极探索“油茶+魔芋”一地双收的高效种植模式,同时带动农户就近务工,增加农户收入。如今的油茶树下,2000亩魔芋平均亩产1317公斤,按市场价格计算,亩产值6121.06元,扣除成本后净收益2121.06元。油茶与魔芋产业全年带动群众员工10000余人次,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科技创新支撑,为林下经济发展加速加码


  红河州的红河县蜜蜂养殖项目依托当地气候地理优势,以蜜蜂产业为突破口,吸引村民参与养殖,共同分享产业发展成果。


  为解决管理难题,提高林农技术含量,提升林下经济经营水平,坚持科技引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加强对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红河州积极搭建龙头企业、农民与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大力引进和推广适宜林业种植、养殖、加工业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组织的林业科技支撑专家团队、林业科技特派员联盟的作用,结合“科技三下乡”活动,加强对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服务,提高脱贫群众林业经营性水平。先后与西南林业大学等农林科研院所开展全面合作,引进和推广林下种养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模式,组建培训小分队13个,培训林农20.5万余次。


  红河州的红河县蜜蜂养殖项目依托当地气候地理优势,以蜜蜂产业为突破口,吸引村民参与养殖,共同分享产业发展成果。为帮助村民提高养蜂技术,养殖基地还提供各种培训课程,涵盖养蜂基础知识、蜜蜂病虫害防治、蜂蜜加工和销售等内容。截至目前,蜜蜂养殖项目已在架车、乐育、浪堤等乡镇建设了23个养殖点,总投资207万元,养殖蜜蜂2300箱,为群众年增收200余万元。同时,吸纳近500名劳动力,年人均增收4000余元。


  联农带农富农,为林下经济发展激发动力


  截至目前,红河州林下经济发展累计覆盖29.8万农户,累计为150万人提供就业增收。


  通过大力推广“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形成紧密的发展共同体,既有效扩宽了群众的就业门路增加了收入,又实现了林下经济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让农户通过林地流转、资源入股、劳务收入、效益分红等渠道增收致富。截至目前,红河州林下经济发展累计覆盖29.8万农户,累计为150万人提供就业增收。通过积极引导个体经营家庭户发展林下经济,让广大群众在林下种植和养殖环节成为主体,切实激发群众发展动力,最大化节省发展成本。


  走进红河州的泸西县三塘乡李子箐村,遮阴网下,一丛丛褐色的羊肚菌破土而出,一片丰收的景象。


  李子箐村引进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村农业合作社合作,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农户”模式,投资100余万元引进100亩羊肚菌种,每亩纯收入达到8000元,年均收入实现80万元。


  红河州的绿春县鼓励农户发展山地鸡养殖,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将培育出来的鸡种苗交给社员饲养,实行“统一种苗、统一防疫、统一饲养规程、统一产品质量、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目前,全县已扶持发展2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标准化山地鸡养殖示范基地30多个,养殖示范户106户,年创收300多万元,带动2万余户4万多脱贫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红河州的元阳县牛角寨镇采取“合作社+党员示范户+农户”模式,促成元阳县正德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岩际村合作发展养牛产业,以草饲牛、牛粪养草,构建全新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据介绍,合作社承包岩际村1000多亩荒山荒地,聘请当地村民种植、养护饲草及进行养牛场日常管理,日结工资标准为每天110元、固定工人工资则为每月3000元,带动当地农户就近就业86人(含脱贫户28人),每月发放工资8万余元。目前,合作社种草面积达576亩,黄牛和水牛分别存栏66头、97头。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欧光辉  高玉竹 )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