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失衡 成本上涨 同质化严重 重压之下调味品企业如何破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0-17





  成本刚性上涨、产品同质化严重、渠道管理难度加大……当前,调味品行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调味品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推动行业呈现"整体平稳增长,细分领域亮点纷呈"的态势。中国调味品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调味品著名品牌企业100强2024年度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4年,入围的百强企业生产总量为1645.7万吨,同比增长3.0%;销售收入为1360.3亿元,同比增长3.9%。中国调味品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调味品行业正在挑战中寻求突破,在调整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市场供需平衡正逐步恢复


  《报告》指出,当前,调味品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从宏观经济来看,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趋于稳定,但仍有波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稳步增长,但餐饮收入近期出现较大波动,这对依赖餐饮渠道的调味品企业影响较大。行业自身也面临着产能与需求矛盾、成本与价格矛盾、产品同质化与消费升级矛盾以及渠道碎片化与传统分销矛盾等多重挑战。


  不过,行业也在积极调整,供需平衡正逐步恢复。数据显示,2024年新注册调味品企业数为2016年以来最低水平,今年以来重大建设项目减少,大企业主导的产能扩张退潮,行业产能扩张明显放缓,供给端趋于稳定。同时,今年上半年开工项目的产品结构也在调整,复合调味料与酱类的新建项目较多,反映出市场对高增长品类的关注。


  《报告》显示,入围2024年中国调味品著名品牌企业100强的企业中,近6成(59家)产量与销售收入齐增,12家产量减但收入增,13家产量增但收入减。需要注意的是,产销虽均实现正向增长,但增长率为近年新低,行业增长节奏放缓。


  从行业格局看,百强企业依旧呈现"一超多强"格局。《报告》显示,海天味业销售额及产量均位居百强企业第一,长期保持领先优势。腰部规模企业仍是行业主体,行业集中度虽有提升趋势但尚未形成垄断。从企业品类经营数量看,2024年百强企业品类布局呈现分化趋势:12家企业经营6个及以上品类(2023年为15家),38家企业只经营1个品类(2023年为44家),增加品类与缩减品类的企业同时存在。多品类的企业在品类扩张上更趋理性,而品类单一的企业则开始尝试多品类经营。


  从细分品类看,2024年,多数细分品类销售收入与产量增长不同步:酱油、复合调味料、番茄酱、腐乳等品类销售收入增长高于产量增长;味精、鸡精鸡粉、食醋等品类销售收入增长低于产量增长。同时,集中度差异较大:2024年与2019年相比,食醋、酱油、酱腌菜品类集中度明显上升;复合调味料、番茄酱等品类集中度下降,赛道扩容吸引大量玩家进入,竞争加剧。


  未来发展呈现十二大趋势


  基于现状,《报告》预判,未来调味品行业将呈现12个发展趋势。


  政策先行:标签标识更严谨  消费者愈发重视食品信息透明化,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调味品行业规范发展,例如标签的相关规定。目前,圣恩股份、安琪酵母等企业已逐步应用数字标签,未来将有更多企业跟进,通过数字标签实现产品信息的清晰呈现,增强消费者信任。


  发展差异化:大中小企业各有侧重  不同规模企业的经营差异化将日益明显。大型企业将覆盖全国市场,主导核心品类,并通过超大规模生产基地、亿元级研发投入、全渠道布局和全球化供应链网络巩固优势;中型企业将聚焦全国性细分赛道,兼顾区域市场,以中等规模标准化生产、数千万元研发投入和重点区域渠道布局实现突破;小型企业则将深耕单一区域,锁定特定人群,以小批量定制生产、应用创新研发和区域化供应链满足本地化需求。


  客户运营:精细化程度加深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客户运营精细化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将进一步细化客户画像,针对B端客户(如连锁餐饮、预制菜企业、食品企业)和C端客户(如家庭主妇、Z世代、银发群体)的不同需求,开发定制化产品。例如,针对外卖场景推出小包装调料包,针对下饭菜场景推出特色泡菜等,同时在营销端也将更精准地触达目标客户。


  消费分级:不同层级需求分化  消费方式及消费习惯将呈现分级特征。基础型消费者注重大容量、实惠和熟悉味道,主要通过夫妻店、菜市场等渠道购买;升级型消费者追求"好吃且负担轻",偏好轻盐、高颜值玻璃瓶装产品,常通过互联网渠道消费;高端型消费者则希望"把餐厅级体验搬回家",青睐原产地、手工限量、有故事感的产品,购买渠道以高档餐厅或高端商超为主。企业需针对不同消费层级,推出差异化产品和营销策略。


  产品创新:复合化、健康化成主流  产品复合化和健康化趋势将逐渐凸显。一方面,定制餐调、预制菜调料包定制、日韩及西式调味品定制需求增长,天味食品、圣恩股份、百利食品等企业在复合调味料领域持续发力;另一方面,"三减"产品逐步体系化,海天味业、李锦记、厨邦、欣和、加加食品、吉香居等企业纷纷推出减盐酱油、减盐蚝油、减盐榨菜等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


  供应链整合:降本增效是关键  供应链整合将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抓手。在上游原辅料环节,涪陵榨菜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金葵集团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规模化种植和原料稳定供应;在中游服务环节,天味食品通过参股上游企业、收购复合调味料品牌,完善产业链布局;在下游渠道环节,天味食品通过收购食萃食品,提升服务B端客户的能力。同时,数字化将为供应链整合提供有力支撑,实现全链条的高效协同。


  渠道变革:经销商功能转型  经销商的物流功能将逐渐减弱,市场敏锐度成为重要导向。随着餐饮连锁化比例提升,连锁餐饮客户议价能力增强,直接与厂商合作,传统分销渠道的作用被部分替代;商超也开始定制调味品,自主定义产品。2024年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显示,多数调味品线上业务收入占比稳步上升,线上线下融合的渠道模式将成为主流。


  营销创新:个人IP化成差异化营销手段  营销方式个人IP化将成为企业进行差异化营销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品牌商和经销商开始打造个人IP,如圣恩股份、洋江食品、张兵兵火锅牛油等企业的创始人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分享行业经验、产品故事和生活方式,吸引粉丝关注,提升品牌影响力。这种营销方式更具亲和力和信任感,能有效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


  国际化:突破成长天花板  国际化将成为企业突破成长天花板的重要推动力。国内头部企业纷纷布局国际市场,但布局前务必了解当地市场的口味倾向,比如在东南亚市场,就不适合推广现有的"三减"产品。海天味业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李锦记已在全球建立多个生产基地,安琪酵母在埃及、俄罗斯布局工厂,利民调料在加纳建成番茄酱生产线。同时,企业通过跨国合作等方式,推动产品出口,提升国际竞争力。


  资本化:新一轮活跃期将至  行业资本化进程即将迎来新一轮活跃期,企业上市积极性提升,特味浓、幺麻子、百利食品等企业正推进北交所上市,草原红太阳、丹丹豆瓣、吉香居等计划在主板上市。同时,并购活动增多,涪陵榨菜收购四川味滋美、天味食品收购加点滋味。资本市场的回暖将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和资源整合机会。


  研发创新:突破行业内圈竞争  加大创新投入是企业突破行业内圈竞争的重要手段。2024年,多数调味品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比在3%左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天味业、梅花生物、安琪酵母等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均超亿元。在消费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企业需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开发更多创新产品,打通从研发到消费者的通道,提升产品竞争力。


  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成共识  企业将更加重视社会责任和文化建设。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企业将关注环保、节能、减排,推动绿色生产;在文化科普方面,通过举办科普活动、建设文化科普馆等方式,传播调味品文化,提升行业价值;在公益慈善方面,积极参与扶贫、救灾、助学等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这不仅能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还能增强员工凝聚力和消费者认同感。


  中国调味品协会相关负责人建议,企业要顺应消费需求变化趋势,聚焦产品创新、渠道优化、供应链整合与国际化布局,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持续增长,推动行业迈向新台阶。(记者 高娇娣)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