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六部门联合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作为国民经济"压舱石",机械行业将通过供需协同发力,推动2025至2026年行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3.5%左右,年营收突破10万亿元,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机械行业稳增长方案,核心在于找到拉动内需和提升供给的平衡点。例如,加大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实施力度,不仅可以为存量市场注入活力,还能推动高端智能制造技术和绿色节能技术的落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罗俊杰说。
量化目标 供需两侧同时发力
《方案》提出,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提升优质装备供给能力。多方协同激发行业增长活力,进一步增强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9月29日,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在解读《方案》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进促稳,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机械行业是为国民经济、国防军工和民生事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行业,是工业经济"压舱石",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
当前,机械行业面临着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国内需求不足、非理性竞争加剧等问题,行业稳定运行面临着挑战。因此,亟需总结上一轮稳增长工作经验,启动实施新一轮稳增长工作,推动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工业经济稳定运行。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向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方案》主要体现了以下五大特点:
第一,量化目标明确,聚焦稳增长。《方案》提出,2025-2026年,机械行业运行保持平稳向好态势,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力争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重点细分行业规模稳中有升,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质装备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第二,聚焦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方案》提出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多方协同激发行业增长活力,提出三方面14项重点任务和三项保障措施。其中,从需求端,提出深挖国内存量市场潜力、培育壮大新需求、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深化开放合作等五项任务,不断增强机械行业稳增长牵引力。从供给端,提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系统、强化标准引领作用、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等五项任务,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优质装备供给能力。在激发行业增长活力方面,提出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助企惠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生态等四项任务,进一步增强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第三,突出创新与智能化转型。《方案》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加强通用大模型和机械行业大模型研发。同时,实施智能装备创新发展工程,聚焦工业母机、农机装备、机器人等多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新兴技术与装备融合创新。完善行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建设一批智能"母工厂"。
第四,强化企业培育与区域协调。《方案》重视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既培育顶天立地生产世界一流装备的大企业,也推动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同时,通过完善产业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服务企业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激发不同规模、不同区域企业的增长活力,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第五,保障措施扎实有力。《方案》从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运行监测等方面,建立多维度保障体系确保政策落地。
打造新引擎 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方案》把智能化转型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出将进一步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系统,引导装备企业提升智慧服务功能。
《方案》把智能化转型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出将进一步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方案》强调,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应用场景,扩大工业母机、农机装备、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医疗装备、工程机械、智能检测装备等应用需求。开展数字化转型改造行动,实施一批"智改数转网联"改造项目,推进老旧设备更新和"哑"设备改造。
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企业结合自身需求实施设备自动化改造等投入少、见效快的数字化"微改造"。持续优化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和要素参考指引,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分级建设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支持企业加快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开展生产制造全过程、产品全生命周期、供应链全环节闭环优化,推动组织模式和企业形态创新。
《方案》强调,2025-2026年,将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系统。实施智能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加强通用大模型和机械行业大模型研发,推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先进材料、北斗导航等新兴技术与装备融合创新。面向国防军工和国家战略需求,突破一批工业母机、智能仪器仪表、智能检测装备、矿山深部安全开采装备、新能源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面向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发展一批智能农机、智能医疗装备、服务和特种机器人、智能物流装备、食品机械、安全应急装备、冰雪装备、养老适老装备等智能民生装备。面向全球科技创新趋势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突破发展智能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引导装备企业聚焦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升装备产品数据获取、互联互通、人机交互、辅助决策、自主执行等智慧服务功能。
针对《方案》提出的新一轮智能化转型目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建议,行业企业应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一,开展数字化改造。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明确数字化转型目标和路径。积极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改造项目,推进老旧设备更新和"哑"设备改造,实现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控制。
第二,建设智能工厂。根据自身规模和发展阶段,分级建设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生产制造全过程、产品全生命周期、供应链全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运营效益。
第三,发展智慧服务。聚焦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升装备产品数据获取、互联互通、人机交互、辅助决策、自主执行等智慧服务功能。鼓励联合产业互联服务商共同打造装备互联生态,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增长点。(记者 余娜)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