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清朗·共治--新时代文娱产业法治建设与平台协同研讨会”上获悉,“北京市文化娱乐法学会'文娱产业纠纷解决中心'基层平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以“专业调解+智能处理系统+平台协同机制”为核心,聚焦文娱产业基层纠纷化解,通过数字化、专业化手段,构建覆盖全行业的纠纷解决网络,为文娱产业健康发展筑牢法治保障防线。
当前,我国文娱产业蓬勃兴盛,但也面临着版权侵权形式日益多样、纠纷解决专业性要求提高等挑战,构建高效、专业、多元的纠纷一体化解决平台,已成为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构建'和·裁·诉:文娱产业纠纷一体化解决平台',是连接产业发展与法治保障的重要桥梁。这一平台关乎纠纷解决的效果与公平,既聚焦个案的妥善处理,更着眼于产业生态的持续优化。”北京市文化娱乐法学会执行副会长武玉辉在论坛上表示。
存在多重痛点
文娱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纠纷数量也在持续攀升,传统纠纷解决方式已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武玉辉表示,当前文娱产业纠纷解决面临四个突出问题:首先,解决渠道相对单一且滞后。大量纠纷涌入法院,导致诉讼渠道不堪重负,冗长的审判周期与文娱产业快节奏的发展特点难以适配,往往错过最佳解决时机。其次,专业适配性有待提高。文娱纠纷普遍涉及专业化行业知识、特殊商业惯例和创意价值评估,通用的法律程序与裁判往往难以精准把握核心争议点,影响纠纷解决的公正性与针对性。再次,解决成本高。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声誉成本叠加,尤其对于轻资产、重创意的文娱企业而言,合作关系破裂带来的隐性成本往往难以承受。最后,预防机制不足。事后救济固然重要,但事前的风险防范与合同规范同样关键,而这正是当前产业治理中的薄弱环节。
近三年来,北京仲裁委员会(下称北仲)受理文娱类案件近2000件,标的额近130亿元,平均个案标的达650万元,案件类型涵盖影视摄制、广播演出等多个领域。北仲副秘书长阮娜表示,文娱产业纠纷具有鲜明特点:专业性强,涉及复杂行业惯例、知识产权估值和商业逻辑;对商业关系维系要求高,当事人往往希望快速解决纠纷后仍能继续合作;时效性突出,项目市场窗口期、内容生命周期较短,纠纷拖延易导致价值大幅贬损;保密需求强烈,创意、剧本、商业模式等核心资源需严格保护。
西安仲裁委员会文化产业仲裁院负责人郭媛媛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她表示,当前文娱产业纠纷呈现出与传统领域截然不同的特征,如商业利益高度关联,一个影视项目停滞可能牵动投资、制作、宣发等多个合同方利益,一个 IP版权纠纷可能影响影视、游戏、文旅等多个环节。同时,版权侵权时有发生,从传统内容搬运到算法洗稿,再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权属争议,侵权形式日益多样化、隐蔽化。
探索破局之道
面对产业发展新挑战,业界积极探索解决之道。
阮娜表示,仲裁制度能够对文娱产业纠纷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在专业性方面,当事人可协议选择精通文娱产业、知识产权、商事法律的专家作为仲裁员。北仲目前拥有覆盖文化、艺术、体育、传媒、知识产权等领域的资深专家委员名册,其中可审理文体娱知识产权案件的仲裁员共264名,文体娱行业专家仲裁员83名,能为复杂纠纷提供高水平专业判断。如在灵活高效方面,仲裁程序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和商业需求灵活安排审理方式、进度和地点,且实行一裁终局制度。
商事仲裁作为国际通行的非诉讼争议解决方式,其制度设计深度契合市场经济对效率、专业与自治的需求,能精准回应并化解文娱产业痛点。在郭媛媛看来,在适配业态创新方面,仲裁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核心,程序更为灵活,仲裁机构、仲裁员的选定等均可由当事人自主约定,面对 AI生成物权属争议、虚拟数字资产定性等前沿问题时,当事人可联合选择兼具法律、技术与产业背景的复合型专家担任仲裁员,确保争议解决与商业逻辑、行业惯例深度契合。在应对跨界难题方面,仲裁“专家断案”的优势明显,仲裁员可包括资深制片人、技术专家或版权专家,能准确理解投资份额转让、保底分账、艺人独家经纪等条款背后的商业逻辑和行业惯例,做出既符合法律规定又契合行业规则的裁决,提升裁决精准度与权威性。据悉,西安仲裁委员会已与陕西省版权贸易与保护平台签署合作协议,建立调仲对接机制,积极探索版权保护新路径。
为更好地解决文娱产业纠纷,北京市文化娱乐法学会进行了积极探索,“文娱产业纠纷解决中心”基层平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就是例证。据介绍,其着力构建覆盖视听作品、网络直播、演艺经纪、游戏动漫、AIGC相关产品等文娱领域的基层纠纷化解平台,重点解决版权侵权、行业标准不清晰等引起的重点和新型文娱纠纷、批量案件。通过开发综合智能处理系统、整合行业协会及熟知产业问题的法律专家资源,大幅降低文娱产业平台和文娱行业从业者的维权成本,将其打造成文娱产业法治化、标准化的重要抓手,为文娱产业法治建设注入新动能,助力构建健康、规范、可持续的文娱产业新生态。(记者 侯伟)
转自:中国知识产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