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化产业营收超19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0-20





2024年文化产业营收超19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

文旅融合绘就“诗和远方”新图景


  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等重大演出精彩呈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创作、演出、展览等项目3568个,文艺精品创作繁荣活跃;文化遗产工作开创新局,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5项、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42人;文旅产业发展蓬勃兴旺,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成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在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文化和旅游系统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高效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出了积极贡献。


  文艺精品创作繁荣活跃


  今年8月初,我国原创经典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美国洛杉矶好莱坞惊艳亮相,给海外观众带来一场融合千年宋韵与当代艺术的“东方美学盛宴”。而自2021年首演以来,该剧已演出800余场,不仅创新传承中华美学,更是带动国风国潮涌动。


  以《只此青绿》为代表,“十四五”时期我国文艺创作生态不断优化,优秀文艺作品的供给持续丰富,精品佳作不断涌现。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在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围绕重大时间节点,推出了一批具有感染力、引领性和示范性的精品佳作,特别是今年9月3日推出的音乐舞蹈史诗剧《正义必胜》,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同时,实施系列创作工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如《只此青绿》、京剧《皿方罍》、昆剧《瞿秋白》、话剧《主角》,以及中国画《助梦》、雕塑《旗帜》等,而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纷纷走出国门,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此外,还组织展演展示活动以及各类戏曲展演等,促进全民参与、全民共享。


  在创作繁荣的同时,传播方式也不断创新,推动优秀作品直达群众。“在坚持实施送戏下乡、进校园、进社区的同时,大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逐步构建起了立体化、网络化的艺术传播推广体系,让偏远地区的群众也能欣赏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卢映川表示。


  2023年3月,越剧《新龙门客栈》在浙江杭州蝴蝶剧场开启驻场演出,很快成为一票难求的戏曲爆款,不仅在线下演出过百场,还在直播平台带来近千万人次的流量。“在传统的戏剧舞台之外,涌现出很多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演艺新空间,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观演体验。如《新龙门客栈》通过创新形式和互动体验,让古老的戏曲更富有时代特质。”卢映川表示。


  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不仅如此,“十四五”期间,非遗保护传承制度更加完善、理念深入人心,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色彩。


  “十四五”时期,我国非遗保护氛围更加浓厚。卢映川介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31个省(区、市)也出台了地方非遗保护法规,形成了共同推动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与此同时,非遗传承实践日趋活跃,超过10万名非遗传承人走进大学课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外国友人学古琴、看昆曲、穿汉服、耍鱼灯等,非遗传承越来越年轻化、生活化、时尚化。尤为重要的是,非遗富民惠民效果显著。“我们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可以说是'手艺养活一家人,非遗振兴一个村',像海南黎锦、庆阳香包等就是生动的例证。”卢映川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找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见人见物见生活、可知可感可体验。如今,“非遗+”展示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前景,各地正在积极深挖这一宝藏。今年6月在成都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国际非遗品牌 IP授权交易成果引人关注--共有36个项目完成授权签约,签约金额达3.5亿元。而据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成都以“场景营城”理念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全市227个非遗传统工艺类项目产品,年度生产总值超300亿元,带动就业5万余人,“成都手作”非遗公共品牌累计帮助非遗传承人销售产品超4亿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旅资源。


  文旅产业发展蓬勃兴旺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一大亮点。“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重在系统谋划、资源整合、要素聚集上下功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使得'诗和远方'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孙业礼表示。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最直观的效果,就是推动新型业态层出不穷、消费场景迭代升级,让文化和旅游的产品、服务更加丰富、更加多样,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几年,“跟着演出去旅行”已经成为了新风尚。数据显示,跨城的观演率超过60%,而“文物游”“非遗游”“考古游”“博物馆游”也持续升温,如广东的“英歌舞”、福建的“簪花围”、安徽的“鱼灯”,吸引众多的游客感受非遗的魅力。


  不仅如此,文化和旅游相互交融,进一步放大了各自行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带动性强的特点,让“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孙业礼举例,在促进消费方面,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稳住了消费的基本盘,像吃住行这些基本的消费,同时还充分发挥“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有力带动、促进了制造业、农业、商贸、体育、交通等行业活力的释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同时也有效促进了群众的就业和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文化和旅游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发展,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孙业礼表示。(记者 窦新颖)


  转自:中国知识产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