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买小摆件”到“深度沉浸” 杭州文博会解码文化消费新逻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0-27





  10月17日至20日,第十九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杭州文博会”)举办,超过5800个国内外文创品牌齐聚杭州,吸引近30万市民和游客涌入现场。人流如织的场景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


  本届文博会“朋友圈”持续扩大--会展面积增至6.5万平方米,参展国家从最初的10多个增长至60多个。更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文化消费早已不再局限于“买个小摆件”的简单模式:AI技术带来沉浸式新体验,“悦己”成为消费的重要动机,传统工艺披上“国潮”外衣后更受欢迎……这场文化盛宴,吹起一股强劲的文化消费新风。


  展会现场涌动的消费新风潮,也获得了行业数据的精准印证。本届文博会期间发布的《2024-2025杭州文创产业投资发展报告》明确指出,中国本土IP品牌消费正迎来显著崛起的关键阶段,已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核心增长极。


  科技赋能下的体验式消费,成为本届杭州文博会当之无愧的“流量担当”。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观展的“单向观看”局限,推动文化消费从欣赏转向参与,本届杭州文博会现场各类沉浸式体验场景随处可见,无论是与AI棋手对弈时的凝神思考、中医AI检测仪生成健康报告时的惊叹,还是助行外骨骼带来的新奇行走感受--每一项互动体验都令观众流连驻足。


  在西湖区展台,复刻呈现的“文三数字生活街区”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排队体验。带着孩子观展的王女士一边拍摄视频一边说:“早就听说文三街的数字产品有趣,现场体验后果然名不虚传,这种可以亲身参与的科技体验活动非常酷。”


  杭州数字章鱼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前更是人头攒动,VR(虚拟现实)设备前始终排着长队。刚刚结束体验的市民杨叶摘下VR眼镜,仍难掩兴奋:“戴上眼镜瞬间就'穿越'到了敦煌莫高窟,千年壁画仿佛触手可及,音效和画面的真实感超出预期,我已经预约了下午的MR(混合现实)射击游戏体验。”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带来的中国文化VR大空间、MR次元空间等三大沉浸式项目备受青睐,“开馆不到2小时,上午的预约名额就全被抢空了,不少游客还在咨询下午的加场安排。”


  场馆内的火热并非个例,而是区域文旅消费升级的缩影。西湖区打造的中国首个数字文娱极致体验产业集群M511光影汇,以“光影+科技+艺术”为核心推出多个“文化+科技”项目。其负责人透露,今年国庆期间,MR探险、随机舞蹈等活动吸引超2.86万人次参与,直接带动文旅消费超105万元,“科技赋能正让文旅消费从'走马观花'迈向'深度沉浸'。”


  今年因举办《黑神话:悟空》艺术展而备受关注的中国美术学院,此次也将其“智创引擎”--“AIGC艺术共域”带到了现场。展区将深度聚焦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与在地美学,通过“AI+电影”“AI+教育”“AI+游戏”“传播+乡村美学”四大核心板块,系统性地呈现人机协作在艺术领域迸发的无限潜能。


  漫步在展馆内,传统文化与IP融合的消费热潮扑面而来。在杭州本土IP“西湖醋鱼豆豆”的展台前,憨态可掬的鱼形玩偶受到观众喜爱,其中一款“包豆豆”背包展会首日销量就突破200个。“我们没有局限于西湖醋鱼的美食属性,而是提炼地域文化符号,再用'Z世代'喜欢的潮玩造型重构,让老名菜变成年轻消费群体的'新宠'。”展区负责人向记者揭秘IP“破圈”的关键。


  不远处的杭州晚峰文化展台,全榫卯结构的西湖集贤亭微缩景观引得观众驻足,现场设置的榫卯拼接体验区更是排起长队。“这简直是中国版的创意积木。”正在动手拼装模型的澳大利亚留学生瑞华举起半成品向记者展示,“我之前在西湖边见过原景,没想到能亲手把它做成模型,传统工艺的精巧太令人震撼了。”


  传统文化与IP融合的市场潜力,还吸引了外地企业扎根杭州。深耕活字印刷、古法造纸领域十余年的“时光印记”今年从青岛迁至“动漫之都”杭州。“传统工艺的质感和温度,刚好匹配当下消费者对高品质周边的需求。”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解释迁移的初衷,“杭州聚集了丰富的IP资源,能让老手艺更精准地对接市场,真正实现'老手艺+新IP'的价值转化。”


  “本土IP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内容创新与精细化运营共同作用的结果。”北京清科创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咨询合伙人王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本土IP不断突破固有圈层,通过多元表达触达更广泛消费群体,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IP消费新生态已初步形成。


  从展会现场非遗IP产品的热销到国潮产品的持续走俏,今年杭州文博会的消费数据清晰传递出核心信号: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表达深度融合,便能释放出强大的市场感染力,成为推动文化消费提质升级的关键引擎。(记者 叶德宝 马佳丽)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