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类器官、器官芯片技术越来越多被用在药物研发中,与传统的2D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的新药研究模式相比,其更有效且成本更低。业内专家表示,AI+器官芯片的新模式将逐步取代传统新药研究模式,不仅可以加速新药研发的进程,减少动物实验带来的高昂成本,还能更精准地检测出动物实验难以发现的结果,更快、更高效地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更低成本的治疗方案。
据了解,器官芯片是利用微流控、3D生物打印等工程化技术,以干细胞或病人来源的组织细胞为种子,在体外构建出接近人体基本生理功能的微型动态器官模型,进而改进体外探索生命现象和医学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器官芯片允许研究者以可控和可扩展的方式重建人体器官的微环境,并可模拟不同类型的疾病模型,突破了传统2D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的种种局限,有望加速上千种疾病新药的开发。
2021年,我国药品审评中心就发布指导原则明确指出,可采用基于细胞和组织的模型(如2D/3D组织模型、类器官和微流体模型等)为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估提供有用的补充信息。2022年,美国FDA批准了第一个完全基于器官芯片数据的药物进入II期临床试验。
包括强生、默克、阿斯利康、辉瑞、赛诺菲、百时美施贵宝等20余家头部跨国药企早已进入类器官和器官芯片领域,国内也已有多家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在此领域布局并取得突破。“逸芯作为专注于体外工程化器官芯片微生理系统的新锐企业,正在依托自主研发的全流程、标准化器官芯片平台,研发用于疾病机制探索和创新药物开发的器官芯片产品。”国内类器官、器官芯片公司逸芯创始人刘杰介绍,逸芯自研产品已达数十款,包括类器官培养基、基质材料、多功能器官芯片生理及病理模型和高通量微球制备系统等,并在皮肤、鼻黏膜、子宫内膜等领域相继推出类器官、器官芯片产品,为相关疾病的模型构建和新药开发提供革命性的工具。
相比传统方式,逸芯的类器官、器官芯片在准确性、时间、成本方面优势明显。比如,其皮肤器官芯片在药物渗透性和新原料活性物质筛选准确性上,相比于传统的离体猪皮和动物模型提高了60%,筛选周期缩短了一倍以上。团队已与知名CRO公司合作,基于皮肤器官芯片建立了高通量中药贴剂或膏剂配方筛选流程,平均每天可筛选中药有效性配方上百种,相较传统动物实验方法提效10倍以上,成本降低超过50%。(蔡静)
转自:经济参考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