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润泽银发 服务消费提质扩容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0-15





  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的8天长假,不仅点燃了民众出游的热情,更成为观察我国服务消费市场的窗口。在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的推动下,19条具体举措为服务消费注入新动能。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的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8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协同发力,与财政部推出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形成合力。


  记者观察到,“有钱、有闲、有精力”的银发群体已成为服务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从精心设计的银发旅游专列到无微不至的居家照护服务,多层次、高品质的服务供给正精准对接老年群体需求,展现了我国服务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与创新活力。


  银发新景


  “适老游”服务升级促错峰出游


  “别看我70多岁了,坐火车我选的还是上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香妃园迷宫般的墙垣与古树下,来自重庆的游客李阿姨精神矍铄,笑声爽朗。李阿姨流连忘返于喀什古城里“一步一千年”的巷弄,此时是她为期15天新疆之旅的第7天,而这场难忘的旅行主要缘于今年7月1日开通的“钢铁丝带”——重庆西至喀什的K4531次列车。


  “以前孩子们总说新疆远,路上太折腾;现在好了,这趟列车直接从库尔勒边上‘抄近道’,听说省了整整6个钟头!”李阿姨的旅伴孙大爷一边翻看着手机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罗布人村寨景区的胡杨林照片,一边兴奋地补充道:“我们这趟啊,算是赶上了好时候!火车不再绕远路,睡一觉就从山城叠翠到大漠雄浑,再到戈壁绿洲,方便了我们这些有时间就想出来看看祖国大好河山的老人家。”


  这趟列车作为首条经格库铁路直通内地的客运通道,仿佛一条神奇的时光隧道,将曾经漫长的旅途压缩,也让更多像李阿姨一样的“银发旅人”,能够从容地踏上这片辽阔的土地,将青海格尔木的苍茫天际线、新疆若羌的楼兰故城以及阿克苏的天山神秘大峡谷,一一串成此生难忘的壮丽回忆。


  与年轻人扎堆热门景点不同,银发旅客更青睐错峰出行。多家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双节假期旅游市场呈现独特的“高峰、错高峰、错峰”三段式特征,部分旅游线路甚至出现“节前节后双高峰”现象,年长者群体成为错峰出游的绝对主力。中青旅遨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杰介绍:“国庆中秋假期,我们推出的近千款产品咨询预订量同比增长30%,其中老年游客预定周期呈现提前趋势,出游老人中55岁至65岁最为集中,他们更偏爱天数长、舒适度较高的深度游产品。”


  为满足这一需求,铁路部门持续打造“京和号”“天山号”等银发旅游列车品牌。新疆铁路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旅游事业部党支部书记林闻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截至目前,新疆铁路累计开行旅游专列360余列,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万人次。2025年,我们计划开行百趟旅游专列,其中银发专列占70%至80%。”


  “当前,我国老年旅游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品质升级。”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伟认为,随着消费能力与意愿的提升,以活力老人为代表的“新老年”群体已逐渐告别“低价节俭”的团队游模式,更愿意与老友结伴出行,在一个目的地停留较长时间,历史文化、红色景点等文化体验产品比单纯的自然观光更具吸引力。


  这一转变在具体服务细节上得到充分体现。携程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携程老友会”针对银发旅游群体进一步优化核心景点停留时间与体验,比常规团时间延长20%,并优化跨目的地交通衔接方案,如拆分长车程、增加中转休憩点,确保行程张弛有度。同时,根据老年用户对旅拍、非遗体验、歌舞等环节的喜爱,在现有线路中还强化了主题互动环节,加入手作体验、互动游戏等。


  政策赋能


  多元场景激发银发消费潜力


  在不久前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杨虹就当前服务消费领域的金融支持政策进行了介绍:“去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决策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有效带动扩大服务消费供给,支持更好满足居民服务消费需求。”


  她特别提到两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个是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今年5月专门设立了5000亿元额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居民服务、旅游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信贷投放;另一个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今年规模扩大至8000亿元,符合条件的服务消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也可以享受政策优惠。


  这些政策工具成效显著。杨虹透露,目前金融机构申报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近600亿元,涉及经营主体近4000家、贷款5700多笔。今年上半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住宿餐饮、文体教育、旅游领域等项目近100项,签订贷款合同约119亿元。这些数据印证了政策工具对银发经济的精准滴灌效果。


  在需求端,财政金融协同发力,有效降低了居民消费成本。中国建设银行住房金融与个人信贷部消费信贷处处长杨哲介绍:“在一系列消费政策引导下,我们全面启动系统改造、产品服务流程优化等相关工作,认真推进政策落地实施,在需求端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动能。”截至今年9月末,该行已签署财政贴息服务协议的客户超60万户。叠加国补、地方补贴等多种消费政策助力,该行今年9月末消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近三成。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消费信贷支持和财政贴息直接降低居民和企业的融资成本,将有力刺激居民服务消费需求。同时,企业获得低成本资金后,能提升服务品质、增加创新投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这一良性循环在宏观数据上得到印证,截至今年7月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21.04万亿元,比年初新增346亿元,同比增长5.34%。


  在供给端,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服务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平阳农商银行零售金融部副总经理郑凯认为,随着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银行应立足区域经济优势,从供需两端发力提振消费信心,把金融资源精准嵌入消费品以旧换新、乡村电商、文旅消费等多元场景,加快传统消费转型升级。这一思路与《政策措施》中“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多元化服务消费场景、集聚区和相关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的要求高度契合。


  破局之道


  优质供给与长效机制并重


  尽管银发消费市场蓬勃发展,但仍面临优质服务供给不足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了主要不足:供给总量不足。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领域供给滞后于需求,目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不到10%,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约36%的水平;2023年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7张,也低于多数OECD国家。


  此外,供给质量也有待提升。服务消费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低端化、同质化供给过剩,专业化、个性化供给不足。例如,家政服务企业数量众多,但大量集中于基础保洁业务,难以满足家庭对营养膳食、健康护理、家庭教育等专业化家政服务的需求。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吴越涛表示,针对服务消费细分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多个促进性文件,如银发消费领域,推动出台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政策措施,培育智慧健康养老、老年用品制造等一批市场前景明确的潜力产业,促进服务供给提质扩容。


  消费环境的优化同样关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闯建议,旅游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应进一步保留人工服务通道,开发简化的“长辈模式”,并培训专门的“数字陪伴员”提供面对面指导,让技术成为选择而非强制,真正实现“适数字化”而非“被数字化”。


  一些企业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同程旅行控股有限公司为银发群体推出了代客下单服务:专业的旅游顾问在了解完用户需求后,帮助不太会使用网络预订的老年用户进行在线下单;在行程通知和导游讲解中,推出大字体行程单、慢语速讲解等服务,让老年用户能更好地知晓行程中的具体事项。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将逐渐从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这也为金融机构创造出更多机遇。中国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与政策团队主管梁婧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金融机构应加大优质信贷供给、完善资管等领域服务,引导居民理性使用金融服务,避免过度负债、过度消费。同时,深入研究不同服务消费相关行业特点,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供给,提升服务消费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银发经济有望成为服务消费扩容提质的重要突破口,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孙雪霏)


  转自:中国城市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