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鼓励打造面向消费需求的融合应用场景。围绕衣、食、住、行、健康、文化等方面,深入实施消费品“三品”专项行动,打造智能穿戴、智慧家庭、绿色出行、健康管理等生活服务应用场景。推广一批“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加快消费品行业数字化融合应用。
这一政策导向,与当前轻工业领域如火如荼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形成了紧密呼应。就在今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5年5G工厂名录》,全国共560个5G工厂项目入选。在此次名录中,轻工行业多个项目入选,覆盖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等国民经济大类,标志着我国轻工业在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显著成效,5G技术正从“辅助环节”加速迈向“核心场景”。
从宏观政策的“数字三品”引导,到微观工厂的“5G+”实践,中国轻工业正沿着“智造”之路加“数”前进。这条路径,不仅是技术的简单应用,更是对整个产业生态、商业模式和管理思维的深刻变革。
5G工厂是依托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基于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通过新建或改造工厂、车间、产线形成的先进生产载体,其核心特征包括生产单元广泛连接、IT(信息)与OT(运营)深度融合、数据要素高效利用、创新应用精准赋能,可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自2023年启动遴选以来,工信部已连续3年推进“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累计遴选超1000家5G工厂,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在比依电器,企业已实现基于5G技术的数据采集、AI检测、能耗管理等应用场景的数字化升级。厂区内的货品与物料实现了AGV的自动化、无人化配送,每台设备用数据说话,不仅缩短了企业的研发周期,也缓解了企业的库存压力。
方太智慧厨电产品智能工厂以“精细化”“数字化”诠释着智能制造的另一种可能。在工厂控制室,大屏幕上的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映射整个生产场景,从人员安全动态到流水线工艺细节,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见、可控可管,实现了生产全流程的透明化管理。在“5G+”技术的加持下,工厂的智能设备与系统通过虚拟仿真、物联网感知等新技术,打破了信息在各系统、总部与各工厂之间的壁垒,实现了数据实时流通与高效协同,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在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四川联通与宜宾普拉斯包装材料公司共建的智能化5G工厂,以“云计算中心+5G独立专网”为核心,融合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从原料、生产、质检、转运到仓储的全流程自动化体系,打造设备互联、流程互通、数据共享的数字工厂,不仅加速推进普拉斯公司智改数转进程,更是推动传统生产向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迈进。
近年来,我国轻工两化建设扎实推进,智能制造水平明显提升。2024年,轻工企业网络化协同企业占比47.2%,开展个性化定制企业占比18.3%,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和2.8个百分点。家电、食品、缝制机械等行业大规模应用AI视觉检测、智能分拣等技术,提质增效成果显著。目前,在我国已建成的5G工厂中,轻工行业占比13%、达167家,轻工业智能化已具领先水平。
记者从第十五届中国轻工业信息化大会上获悉:截至今年上半年,轻工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到86.2%,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到82.3%,轻工智能化基础进一步夯实。
轻工业作为重要的民生行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其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巩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更多“数字三品”应用场景的落地和更多“5G工厂”的建成投产,一个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现代轻工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贡献轻工力量。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