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刚过,新的一年已经开启,农业种植的朋友们也开始忙于种植规划、筹备之中。人勤春早,中国碳氢国际产业联盟已经行动起来了,2月15-16日,中国碳氢国际产业联盟第三届全国碳氢核肥技术培训班在山东济南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成功举办,来自山东烟台、青岛、威海等十七地市和山西、重庆、河南、河北、北京、云南、贵州、甘肃、辽宁、黑龙江等十九个省级67个地级,130个县级碳氢核肥营运中心负责人和技术骨干,种田大户、农资经销商代表等217人参加了培训。
▲第三届全国碳氢核肥技术培训班在山东济南举办中碳联盟董事长高光林在央视记者采访
中国碳氢国际产业联盟第三届全国碳氢核肥技术培训班由张文副总经理主持;培训班上,中国碳氢国际产业联盟技术总监师洪斌讲解了碳氢核肥高效施用技术;中国碳氢国际产业联盟销售讲师李春海讲解碳氢核肥理念;碳氢核肥研发人专利所有人高光林董事长讲解碳氢核肥原理;中央电视台记者现场采访了参加中国碳氢国际产业联盟第三届全国碳氢核肥技术培训班各级碳氢核肥营运中心负责人。
据悉,碳氢核肥,是替代传统化肥农药、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的一类专利技术产品。与普通化肥农药相比,碳氢核肥具有投入低、产量高、品质好、减碳多的优势,不仅能使土地增产、农民增收,还能有效降低病虫害,减少污染。培训班上,碳氢核肥研发人专利所有人高光林董事长重点介绍了碳氢核肥原理。碳氢农业是以碳氢核肥为媒介,以太阳能为动力,捕集聚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富集于植物叶茎表面供作物吸收利用,从而提高光合速率,积累作物生长必须的碳、氢、氧“三元素”,并有效转化土壤中的氮、磷、钾等有机成分,推动作物的孕育、生长、成熟,达到低投、高产、优质的预期效果的一种新型农业形态。
▲碳氢核肥研发人高光林董事长在第三届全国碳氢核肥技术培训班上敲定技术培训内容
培训班上,中国碳氢国际产业联盟大区经理分享碳氢核肥实用技术及市场分析;中国碳氢国际产业联盟各大区域运营中心发表2019年各自市场规划及销售计划。培训班人员还交流了碳氢核肥推进落实和技术模式细化情况,讨论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疑点、难点。大家一致认为,此次培训班内容全面、信息丰富,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学习了技术,对推进碳氢核肥项目的实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春寒料峭,参加第三届全国碳氢核肥技术培训班的学员在济南的晨曦中跑早操
培训班上,中国碳氢国际产业联盟第三届全国碳氢核肥技术培训还组织培训人员进行技术考试,并对考试合格者发放农业农村部颁发的结业证书。中国碳氢国际产业联盟还组织了丰富多彩新春联欢晚会,晚会上各大区域运营中心展示了精心准备的节目。
▲第三届全国碳氢核肥技术培训班各级碳氢核肥营运中心负责人接受央视记者采访
碳氢核肥研发人专利所有人高光林董事长对中国碳氢国际产业联盟碳氢核肥技术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中国碳氢国际产业联盟第三届全国碳氢核肥技术培训班在山东济南成功举办,表明中国碳氢国际产业联盟在推进碳氢核肥替代化肥工作过程中有亮点、有模式,值得全国各地同行学习借鉴。碳氢核肥研发人专利所有人高光林董事长强调,参会人员和单位要深刻认识碳氢核肥替代化肥行动的重大意义,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新碳氢核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总结推广碳氢核肥替代化肥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营造碳氢核肥替代化肥的良好氛围;要夯实责任,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强化措施、实化技术、量化指标、细化进度,确保碳氢核肥替代化肥行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三届全国碳氢核肥技术培训班各级碳氢核肥营运中心负责人接受央视记者采访
在谈到中国碳氢国际产业联盟和山东金龙珠生物肥业在过去的2018年取得的成绩时,中碳联盟董事长高光林在央视记者采访时重点的介绍了2018碳氢核肥十大新闻:
第一,碳氢核肥得到袁隆平院士的亲笔提字
第二,上海科学院成功做了碳氢玉米实验取得良好数据
第三,成功签约了俄罗斯出口蔬菜水果的订单
第四,碳氢核肥获得国家环保认证,
第五,拿到了碳氢核肥外观专利
第六,碳氢核肥拿到口岸出口证
第七,碳氢核肥获得了欧盟认证
第八,碳氢果蔬22单品拿到了高于绿色食品检测报告
第九,碳氢核肥拿到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保单
第十,年产十万吨碳氢核肥全自动流水了成功运转
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大力支持下,山东金龙珠生物肥业有限公司研发碳氢核肥,运用科技创新,减肥增效、改良土壤、提质增收,为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提供保障。碳氢核肥研发人专利所有人高光林董事长表示,今后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碳氢核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示范区,打造以果、菜、茶、粮等经济作物碳氢核肥替减化肥示范区,大力推广碳氢核肥,消除环境有害残留,确保土地增产增收,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开启我国“生态农业”的崭新篇章。
转自:号外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