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酱”与四面山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1-30





中国最早的品牌酒是什么酒?枸酱。

枸酱,最早见于《史记·西南夷传》中:“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食蜀枸酱……”

此后,班固撰《汉书·西南夷传》,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朱熹撰《通鉴纲目》,郑樵撰《通志》,在记唐蒙故事时,俱提及枸酱。

时隔两千年后,中国许多酒厂都在争这个名分,说自己是枸酱的传承,编撰了一些故事来做佐证。这些“佐证”实在经不起推敲,汉代的“枸酱”实际上是果酒,现代的高浓度白酒源自元代的蒸馏酒,“枸酱”比蒸馏酒先出一千多年。

白酒(即蒸馏酒)始创于元代的依据,是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其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代始创其法,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洌,盖酒露也”。

这典籍的记载,说明那些酒厂把“枸酱”强行牵扯为其起源,甚至等而划之是多么的不靠谱。

要弄清楚“枸酱”是什么东西,尤其要先弄清楚“枸”是什么东西。

《巴志》既载有“树有荔枝,蔓有辛枸”,《益部方物略记》也称:“枸出渝、泸、茂、威等州,即汉唐蒙所得者”。《元和郡县志》也记:“涪州贡枸酱”,这就是证明。证明这“枸酱”产自巴蜀大地,非其中某一地之专属。

已故著名四川地方史专家、原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任乃强先生在《蜀枸酱,蜀布,邛竹杖考辨》一文认为“枸酱”是古僰人用“枳枸”果实所酿,他的说法得到学界较多的认同。

枳椇,川渝方言称之为“拐枣”,又名蜜屈律、木蜜、木珊瑚、鸡距子、鸡爪子、万寿果、金钩子、梨枣、枸、鸡爪梨、臭杞子等,因它的花序七弯八拐,象鸡爪,才俗称拐枣。李时珍称它为金果树,并在《本草纲目》第三十一卷中记载,“枳椇……,又作枳枸,皆屈曲不伸之意,树多枝而曲,其子亦卷曲,故以名之”。

拐枣可以做酒,古法重阳采摘拐枣,掺以粮食酿以为酱,装坛密封,这就是当年令汉武帝甘美之的“枸酱酒”。

那么,四面山与“枸酱”有什么关系?首先四面山广出“拐枣”。在四面山,这种“拐枣酒”一直很是流行。更重要的是,当年运到“夜郎国”的“枸酱”大多是从四面山林间小道运过去的。依据是什么?回到《史记·西南夷列传》: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食蜀枸酱,间其所从来,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唐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多持窃出市夜郎”,请注意这两个关键词:多,大多,很多的意思,“窃出”什么意思?偷运者也,既然是偷运,就不是走阳关道,川黔物流有众多商道,乌江、赤水河是自古以来川黔物流水运交通要道,今渝黔铁路川黔公路走的也是当年川黔古道的线路。走这些阳关大道何必称之为“窃出”?把“枸酱”“窃出市夜郎”(把拐枣酒偷运到夜郎国销售),四面山一线是不是其中一条呢?既然是偷运,走的就应该是四面山这样的深山老林小道。而且,四面山到处都是拐枣树,酿制“枸酱”难道不会就地取材?

天赐宝山——四面山,既是巴蜀各地“枸酱”“窃出市夜郎”的旧道之一,也是“枸酱”酿造的产地之一。

image.png

(拐枣)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