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企业的品牌活动决策面对网络质疑时,如果你是企业的负责人,你会选择怎么办?发声明?视而不见?而海尔的选择,是召开“吐槽会”,给网友们一个发泄的平台,倾听他们的声音。这也许不是唯一优秀的处理方式,但无疑,是一种优秀的处理方式,且这种方式所体现出的平等沟通、顺畅交流,是当下互联网时代最容易切中网民G点的。
所以,在3月15日前后,各大公司紧张地观看央视315晚会是否对自己点名的时候,海尔也在北京开了一个自己的小会。的确是小会。无直播,无转播,参会人数只有海尔几个负责人和一些动漫、插画爱好者等十几个人。而讨论的问题只有一个:请网友吐槽海尔兄弟的新形象应该恶搞到什么程度。这个小会姑且借用一个名字称呼它,“吐槽会”。
事情的缘起并不复杂。在海尔成立30周年之际,海尔决定重新设计海尔兄弟的形象,并且从3月1日起开始通过互联网面向全社会征集。正如事前所担心的,在当下的恶搞风潮中,只穿裤衩的海尔两兄弟无可避免地遭遇此劫。在上传的作品中出现了不少恶搞的作品,当然不乏宅腐基们酷爱的“好基友”向作品。这波作品在微博上各种传播、各种“毁童年”。事后,海尔屏蔽了其中的部分作品。
这个决定自然而然地,引起了部分设计师的情绪。吐槽海尔不开放、没有互联网基因的声音不绝于耳。面对这样的议题,这个会讨论的正是,到底该不该恶搞,或者说应该怎么恶搞?
而在听闻这个会议之后,其实我更想问的是,为了讨论新形象作品中的调性问题,值不值得专门开一个会? 海尔为了这件事情专门开个会,说明了什么?
今天,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我们很多企业都参与到互联网的大潮中,大部分企业都在学习这个时代的语言,让自己看起来真的属于这个时代而没有滞后落伍,甚至有的企业声称自己有着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基因”。依赖于互联网的公司声称自己有互联网基因,汽车企业说自己有互联网基因,延续数百年的金融业也说自己有互联网基因。按照这个逻辑,诞生于互联网或者运营于互联网就可以声称拥有“互联网基因”,甚至只要存在于这个时代,都可以说自己有着互联网基因。
得了吧,不要妄谈互联网基因。基因也会癌变。
什么是互联网基因?其实没有确定的定义。但是这个问题,可以用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生于互联网,哪怕是从腾讯、百度、阿里的母公司孵化出来,我们也无法判断它是否拥有互联网基因。我们需要并且可以考量的是,它是否具有互联网诞生以来,互联网所带给世界的最核心,最有力量的特质:可对等交流,无边界沟通,共享式发展。失去这些特征,所谓“互联网基因”再无意义。
海尔兄弟的新形象能不能搞基,其实我并不关心;为了讨论新形象作品中的调性问题,值不值得专门开一个会?这个问题的答案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们所关心的是,在海尔提出2014年向互联网转型之后,在“吐槽会”这件事情背后,海尔所呈现出来的做法是否具有互联网的特质。
在今天,有很多企业在互联网征名,征集标志,征集广告语,拿出千元、万元,做各种悬赏,然后企业方筛选评定作品。其实这只是借助了互联网这一平台,还称不上互联网特质本身。
为了网友上传的作品的调性问题,而邀请普通参与者一起沟通,听取网友的意见,是不是应该搞?为了做的更好,应该怎么搞?与网友一起沟通决定,让网友意志推动事件的走向,其中体现出来的平等、沟通、对话和分享,这就是互联网精神。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
试想一下,如果海尔在发现活动中很多与主流声音,正能量等不相关的作品之后,虽然有设计师不满,但也绝对不会构成什么企业危机,按照传统企业的做法,会等事件慢慢平息。而今天,海尔选择与漫画创作者平静、平等的坐下来,面对面的沟通,甚至共同设计新形象之后的动漫、电影、周边产品等后续事业的发展,不仅收获了参与者对于平等对话资格的认同,也收获了人们对海尔向互联网转型的认可。
几年前,国内流行过一本书叫做《细节决定成败》,绝大多数人可能都听说过这本书,或者这句响亮的话。同样,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也基本是一样,只记得了这句话,很少人真的去严苛地贯彻细节。在海尔发出向互联网转型的号角之后,为了讨论新形象作品中的调性问题专门开一个会,无异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让我们对海尔这家企业未来的走向充满想象。 (文/MBA智库)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