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提起本钢,人们最先想到的是这几个关键词:百年历史、人参铁、共和国功勋企业等等,如今提起本钢,则是这样的关键词:2000MPa超高强钢全球首发、中国最具出口竞争力钢铁企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典范企业……
从“百年老店”到“实力名片”,这背后是本钢集团全力打造“中国·本钢”实力品牌。在创新力、服务力、文化力的推动下,目前本钢已经形成了“全链条品牌建设”新模式。
打造发展“新引擎”
本钢集团2000MPa超高强钢实现全球首发,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钢种的研发,不仅是本钢集团在新产品的研发上取得的重大突破,更是本钢品牌形象的一次大提升,本钢集团用实力擦亮了百年品牌的名片。
一年来,本钢集团坚持以“创新力”为引领,始终瞄准高端市场,着眼于未来上下游行业发展趋势,全力下好“先手棋”,不断转型升级、优化产品结构。在实际工作中,本钢集团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检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技术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加强与国内外院校和知名企业合作,着力构建“产学研用”产业链式科技创新平台,产品品种和质量进一步提升。目前,本钢集团已瞄准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先期介入,与相关企业共同合作,联手设计开发研制面向未来的高强度、轻量化、智能化和电动化汽车。同时,还将进一步面向未来,与上下游企业共同建立工业4.0的联合工厂,从而不断提高双方的生产效率和产量质量。
在积极拥抱未来的同时,本钢集团把提升产品质量作为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切入点,不断在创新质量管理上寻求突破。在实际工作中,本钢集团以质量管理体系为中心,积极推进IATF16949:2016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和VDA6.3(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制定的德国汽车工业质量标准)过程控制。同时,以目标管理为主线,以经济责任制考核为手段,采用“过程方法”和“PDCA”的模式,应用六西格玛和QC改进的管理方法,紧紧抓住产品生产过程控制的关键点,让每个生产单位、每道生产工序都担责、尽责,共同致力于产品质量的提升。
此外,为更好地强化过程质量管理,本钢集团从今年1月份开始,创新优化组织结构,将生产、质量部门整合,抓生产的同时更要抓质量,将质量管理的“触角”深入每道工序、每个岗位和每名职工中,让创新质量管理成为产品提升的有力“武器”,使产品质量和品种研发共同成为企业快速发展“新引擎”。
培育发展“新动能”
最近一段时间,本钢集团频频获得用户“点赞”。原来从4月10日起,本钢集团客户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以来,本钢用户不仅可以在线打印产品的“电子身份证”,而且可以提出质量异议和诉赔,并参与到整个诉赔处理过程中,用户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用户的需求就是我们改进的方向。”近年来,本钢集团坚持以“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作为企业提升品牌实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本钢集团坚持“服务力”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形成了“以差异化的产品赢得市场,以个性化服务赢得客户,以快速跟上市场变化赢得先机”服务模式。一用户在使用本钢产品时出现质量异议,“异议工作组”第一时间现场办公进行质量异议确认、分析,随即协调集团供货,仅用4天就快速解决了问题,赢得客户点赞。这是本钢集团不断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异议处理模式,以“服务力”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的具体举措之一。协调各专业销售处对客户进行分级管理、对重点直供客户派驻驻厂服务代表、授权驻厂服务代表处理异议、启动产销研联席会、在华东区域推行异议处理现场办公……这些举措,不仅换来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而且使产品销售节节攀升。
贴心的服务带来的不仅是良好的口碑,还有更广阔的市场和深层次的合作。目前,本钢集团已经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产品远销国内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本钢集团产品出口更是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钢企出口前列。
焕发品牌“新活力”
4月22日,辽宁男篮身披“辽宁本钢”战袍,捧回CBA联赛总冠军的奖杯,“本钢”的名字再次响彻全国。本钢集团冠名辽篮以来,辽篮先后在全运会和CBA联赛中夺得冠军。“辽宁·本钢”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标志,更代表了“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精神品格,传递着百年国企的文化内涵。
在百年发展进程中,本钢集团一直以“文化力”传递品牌价值,提升品牌形象。一年来,本钢集团充分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打造具有本钢特色的企业形象,在增强消费者对本钢品牌情感认同的同时,激发企业内部干部职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企业发展焕发活力。
2017年6月,本钢集团参加第四届中俄博览会,以用户信赖的产品质量、行业领先的研发能力、卓越的产品出口业绩,向国内外用户展示品牌实力,展现出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精神风貌。同时,依托各大媒体,讲好“本钢故事”,进一步拓展了本钢集团产品的美誉度,树立了本钢集团优质的品牌形象。
品牌提升实力,实力做强品牌。如今,本钢集团通过创新力、服务力、文化力,将“中国·本钢”这个“百年老店”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并以“实力名片”这一崭新的“姿态”叫响海内外。(记者 李淑梅 通讯员 那丽 鲁娜)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