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也能成为品牌?
卫星的确可以成为品牌。在国际航天市场上,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为多个国家发射商业卫星,在航天技术上进行了不少探索创新,已经成为美国航天的一张名片,创造了不小的品牌效应。
中国卫星也渐渐成为世界知名和认可的国家品牌。从早期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到风云系列卫星,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到“墨子号”量子卫星,中国已经打造了一系列国内外知名卫星品牌。同时,随着中国卫星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商业发射服务和整星出口业务的拓展,中国卫星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被国际社会广泛认知。
实际上,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卫星真正走向世界,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那时,全球航天工业陷入前所未有的悲观氛围之中:“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几乎使美国航天活动陷入瘫痪,占有当时世界卫星发射市场半壁江山的欧洲航天局也因“阿丽亚娜”火箭未及时点火而发射失败备受打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卫星事业开始逆势扬帆——中国用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了6颗通信卫星,表明中国航天技术正逐步走向成熟,在运载能力上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对外商务发射的条件。1987年,长征二号丙火箭搭载法国马特拉公司的微重力装置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商业发射的先河。如今,中国已先后向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国出口卫星,中国已经帮助多国实现了“卫星梦”。
这些历史证明,虽然中国卫星事业起步比西方社会要晚,但中国有能力、有实力、有魄力实现弯道超车。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在,正是中国卫星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期。而其中重要一环,就是打造中国卫星的全球品牌。
提升卫星事业的“中国高度”势在必行。所谓“高度”,就是指技术水平。近年来,中国卫星发射数目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密、技术水准越来越高。2015年,中国平均每10天就有一枚火箭将一颗或多颗卫星送上天。目前,中国在轨卫星已超过200颗,今年又将迎来航天发射的密集期,高分五号、高分六号、多颗北斗卫星等将陆续升空,太空中的“中国星”将越来越多,不断体现着中国高度。
打造卫星产品的“中国精度”是必然要求。随着卫星科技民用化程度不断提升,卫星科技成果和相关产品不仅科技水平要高,还要更精更准。在这一方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堪称典范。如今,国产北斗芯片已实现规模化应用,工艺由0.35微米提升到28纳米,总体性能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交通、海事、电力、民政、气象等十几个行业领域,展现出极强的精准性和实用性。
在卫星服务中体现“中国温度”是必然路径。中国卫星之所以在海外取得不俗的影响力,离不开其服务水平的提升和造福全球的目标。中国卫星先后为巴基斯坦地震、冰岛火山爆发、泰国洪水、墨西哥湾海上溢油、玻利维亚火灾等外国灾情提供卫星影像援助。今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期间,中国一句“愿利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为各方提供气象服务”的承诺,立刻迎来与会各方的欢呼和掌声,这是中国卫星服务展现温度的一大例证。
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近半个世纪。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深化国际合作,服务全球民众,是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随着“互联网+”、“军民融合”等国家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中国卫星必将成为继高铁、核电之后,下一张享誉国际市场的中国名片。(卢泽华)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