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听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觉得,应该再来一场“品牌革命”。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带来5个议案建议,其中《关于重视并加强中国品牌建设的建议》尤引人关注。尹同跃建议,国家要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并积极推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形成一批国际性知名品牌;加强对品牌发展的管理,由政府主导评选“中国名品”,加注政府认定标识,由政府主导建立联合“名品馆”集中展示,形成国际品牌影响力。(据《中国青年报》)
“世界只有一个奔驰、一个宝马,对工业企业来说,品牌就是它的‘垄断地位’。”作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标杆人物,尹同跃自然有感而发。制造业品牌是工业转型升级和产品质量过硬的重要表现。然而令人遗憾和痛惜的是,中国汽车业在追跑德国等国家数十年后,在品牌建设、品质管控方面依然需要补课。虽说近年来中国制造品质不断提升,但抄袭现象并未绝迹。尹同跃坦言,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最令人揪心。
不错,我们已经可自豪地宣告,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包括国产手机、中国无人机、中国微信、支付宝等已领先全球。可不能不正视,虽为制造大国但也是品牌小国。尽管在全球各大知名商场,“中国制造”的身影处处可见,可“中国品牌”却芳踪难觅。
比如服装,无论是奢侈品牌在国内的大把吸金,又或是快时尚品牌的所向披靡,无疑都是对一个服装生产和消费的大国的讽喻。国内一些稍有些名气的服装品牌,亦不乏高仿之类。
越是产业链条长的制造领域,事实上越是考验对每个生产环节的品质管控。既考验着管理者的品质意识,也考验着每个工人对品质的敬畏度。可在产业链条漫长的汽车领域,中国制造除了贴牌合作,真正能够走向世界的仍十分罕见。
中国制造与世界品牌的最大的差距,正在于尚未能将品质敬畏、品牌建设贯穿工业体系及整个流程。不仅部分企业对品牌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地方政府依然急功近利,未能将品牌战略作为区域经济振兴的第一方略。
欧美日韩等国在品牌建设方面其经验丰富,传统悠久。日本早在“二战”后产业振兴时,就设立了质量管理的最高奖“戴明奖”。以纪念美国著名的质量控制专家威廉·爱德华兹·戴明博士帮助日本建立了质量体系。自1951年创办至今,已有超160个日本企业获得“戴明奖”。
品牌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体现着国家实力,技术创新和品质文化的实力。所幸,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已是正在力行的国家战略。中国不能永远只是“世界工厂”,也要做“世界市场”或者“世界设计坊”,让中国制造从理念到品质,再到品牌,都来一次彻底的转型变革。这显然就需要顶层设计,建立国家品牌战略,开展一次品牌革命。
当设立“国家品牌奖”,形成奖励机制;应在财政制度和金融政策上长期支持品牌建设;集中技术优势,聚精会神打造一批叫得响的中国品牌;在全民中尤其员工中进行品质意识教育,树立国家品牌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知名品牌产权保护,努力开发海外市场,让更多的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刘效仁)
转自: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