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春伊始,在有着“世界的路口”之称的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来自中国的波司登发布了一组浓郁热烈的“中国风”拜年海报,向全世界送上了新年祝福。当地市民和如潮的游客对这个中国品牌的靓丽风采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不少国人也为这个远销海外的国民羽绒品牌“点赞”喝彩:厉害了,我的中国品牌!
波司登以此昭示自己坚持做好民族品牌,努力为全球消费者打造专业羽绒服的决心和信心,底气则源于过去一年来品牌和企业优秀的市场表现和经营业绩。走过40年荆棘与荣耀的波司登人坚定品牌自信,聚焦价值成长和高质量发展,以创新赋能品牌升级,推进新零售转型,经营业绩稳健向好。
波司登品牌创始人、波司登集团董事局主席高德康表示,波司登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党的政策引领,离不开国家发展的大好环境,离不开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伟大历史机遇。“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点燃了亿万人民奋进新时代的激情,波司登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奋斗者的精神风貌、以奋斗者的昂扬姿态,踏上“艰苦奋斗再创业”的变革之路,迈向“百年品牌、千亿梦想”的新征程!
发力智能制造推动两化融合
波司登顺应劳动力转移的大趋势,推进“机器换人”和“智能制造”,大规模使用自动模板机、自动充绒机、吊挂流水线等智能化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推广标准化应用,有效降低人工成本15%以上,提高生产效率30%以上,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波司登建设“波司登集团智能配送中心”,集成行业顶尖技术,引入智能机器人仓储、码垛机分拣、输送设备等,并自主研发高度智能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推进全流程高度的信息化、自动化、无人化,满足多品类、多品牌、多业务模式,具备了线上、线下全渠道服务能力,成为鞋服行业物流技术创新的经典案例。与“阿里云”合作搭建“零售云平台”,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数据,以及线上、线下的数据全部“聚拢”融成一体,在推进两化融合进程中走在了全国前列。去年8月,波司登荣获工信部“全国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成为两化融合的标杆。
聚焦工匠精神激发品牌活力
除了与迪士尼再度携手力求突破创新、萌趣十足,波司登还积极探索智能穿戴羽绒服、具有按摩加热功能的科技羽绒服、抗菌绒科技新品,以及针对南极科考、海陆勘探等野外作业的功能服装。采取专业锁绒技术抵御各种钻绒困扰,令消费者的出行更加轻松自在。2017年寒冬时节,为满足极寒场景中人们的御寒需求,波司登集成七大科技创新,选用防风防水面料和90%品质抗菌鹅绒,匠心“质造”出“极寒系列”,可抵御零下30度的极端严寒气候,俘获了无数年轻消费者的“芳心”,带动了中国防寒服市场消费升级和品牌进化。
波司登意大利、韩国设计师力量将国际流行趋势和前沿时尚潮流注入产品设计,促进了区域纺织服装产业向高端制造和时尚创意转型。2017江南国际时装周期间,波司登在常熟古城“地标”方塔公园演绎了一场惊艳绝伦的原创设计“实景版”时尚秀,辉耀江南福地。
变革零售模式引领消费升级
2017年,波司登秉持“温暖、品位、贴心”的品牌内核,对各模块进行了系统升级。在渠道方面,优化线下实体店铺,关闭低效店铺,新增优质网点,单店坪效大幅提升。同时,调整直营和加盟比例,实
现从传统批发向零售转型。在商品方面,以市场和消费者为导向变革商品政策,提升商品运营能力。会员服务体系逐步形成,目前已拥有近千万的忠实会员。顺应市场环境变化,新年伊始,公司发布了新的品牌定位战略:全球热销的羽绒服专家。并从品牌、商品、渠道、形象、零售等板块落实资源配置,致力于成为全球75亿人首选的羽绒服品牌。
波司登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探索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国际化发展新模式,自主品牌产品远销全球72个国家,品牌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优势显著增强。波司登还借助“天猫出海”开拓海外市场,实现了“爆款羽绒服卖全年”,迎来新零售变革的新突破。2017年“双11”单日,波司登凭借“潮级暖”等创意营销再创佳绩,全网交易总额(GMV)突破5.68亿元,同比增长32.7%,在天猫男女装品类榜单中均名列前茅。
从白手起家到走向巅峰,从称雄国内到远销海外,四十年的风雨兼程、磨砺奋进令“波司登”这个国民品牌对自身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打造国际化品牌的过程中,要用国际标准“质”造中国品牌,做有全球责任担当的企业和“有温度”的品牌,为全球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独具个性的产品。
高德康表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大潮奔涌不息,波司登作为国民羽绒领跑者,除了专注于打造羽绒产品,更将“温暖全世界”为己任,致力于成为全球热销的羽绒服专家,为用户提供时尚舒适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将坚定理想信念,紧跟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步伐,用品牌升级赋能成长活力,以改革创新驱动持续发展,做新时代品牌强国的奋斗者、创业者、领军者,为‘百年品牌、千亿梦想’的早日实现不懈奋斗!”
转自: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