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已扎根河南开封上千年,不曾想,千余年后,开封用小小菊花做起了大文章,菊文化和菊产业协同发展,一朵菊花缤纷了千年古城。
菊+文化:一张金色名片
"'一朵菊花扬天下,三部菊谱贯古今',北宋刘蒙在开封写下了我国第一部《菊谱》,明朝朱有爌留下了《德善斋菊谱》,开封市近年又新编了《菊谱》。"干了近60年园林工作的张玉发老人说,这就是开封把菊花当作市花、当作城市名片的底气。
北宋汴京城的重阳菊会,堪称我国最早的菊花花会,时至今日,开封菊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落脚点又落在了"节会"上。
自1983年起,开封市已经连续举办了35届菊花文化节。"从最初的市级节会,到省级节会,再到国家级节会,今后希望它成为国际文化盛会。"张玉发参与并见证了35次菊文化的落地开花。
以古闻名,以新出彩。"近年来,开封发行了'天下菊花'系列邮票,编撰出版了《菊谱》《菊花志》等一批专著,但是,仅记录下来还不够,还要借助节会将菊文化推广出去。"张玉发说。
赏菊不是节会的全部,文化才是节会的重点。正在举办的第36届菊花文化节共安排菊花花事、文化、经贸3大类活动50余项,其中文化活动就有40项。
菊+产业:一条发展途径
菊文化穿针引线,菊产业蓬勃发展。
在开封市杏花营镇,"菊农"熊小强进入一年最忙碌的时节,他培育的1000余盆观赏菊花要在20天内全部发货。他说:"咱家的菊花供不应求,不提前预定,根本买不着。"
熊小强不是简单的"菊农",他是开封有名的菊艺师,他培育的观赏菊花,便宜的一盆也要300元,年收入30余万元。
在开封盛开菊业,造型师正带着工人进行景观的立体造型,多是几米到十余米的"大家伙"。总经理苗振宇介绍说:"这些立体景观都是以菊花为媒介,主要供应全国各地的菊花节会,不愁销路。"这个有170余名员工的菊花布展企业,每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
除了观赏菊花,食用菊产业也不断发展。在开封市岳家湖千菊实业有限公司的菊花产业园里,两千亩菊花含苞待放,一年鲜菊花产量近1500吨。千菊实业对鲜菊花进行深加工,生产菊花茶、菊花糕点、菊花酒等多种特色旅游产品。"我们在开封市就有20余家加盟门店,一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总经理于顺霞说。
目前,开封市菊花种植面积333.33多公顷,大中型种植类、加工类菊花企业达到12家,年产各类菊花800多万盆,直接经济效益9000余万元。
菊+生活:一幅幸福图景
20年来,熊小强一直以家庭经营的方式打理自己的0.667公顷菊花地。谈及以后的发展规划,熊小强说:"一是把这门养菊的手艺传下去;二是想注册个公司,自己种的菊花也要打响品牌。"
"要不断研发新的菊花产品,把产业园充分利用起来,搞体验式旅游。"于顺霞说。
千菊实业产业园给附近村民带来不少实惠,村民将土地流转后收取租金,加入菊花生产合作社,种菊花卖钱,上产业园打工挣钱……于顺霞描述了菊花产业园的发展前景:"我们在园区打了地热井,以后游客可以在这里观菊海、吃全菊宴、泡菊花温泉、采鲜菊花,菊花产业园要变成生态产业观光园。"
第36届菊花文化节开幕了,张玉发老人已规划好了赏菊路线。"先去龙亭公园,那里是主会场,肯定漂亮。"张玉发说,"我一辈子在园林上工作,菊花文化节现在办到了第36届,风华正茂,我非常高兴。"
出租车司机已经开始扮演节会"导游"的角色,哪里的景好看、哪里的路好走、哪里的饭好吃……热心的他们了然于胸。
如今,没人说得清是菊文化带动了菊产业,还是菊产业滋养了菊文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小小菊花幸福了千载开封城。(新华社记者 韩朝阳)
转自: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