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威极公司的供货商买入20吨工业盐水,其3690箱酱油成品被查封
除日前公布的珠三角7家涉嫌使用了威极公司工业盐水生产酱油的企业外,昨日再次爆出顺德正味食品有限公司(下称“正味公司”)涉案,至此,问题酱油厂家扩至五城九厂。执法人员调查发现,给威极公司提供工业盐水的经销商何理文也曾卖过20吨工业盐水给正味公司。
正味公司位于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东村第二工业区深加工基地内,其厂房占地近4万平方米,生产范围涉及酿造酱油、酱汁、食醋等调味料,其号称“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海外”。有消息称,今年5月上旬,曾有媒体暗访发现一辆从三水区的一个盐矿场运载着工业盐水的大型罐装车,驶入正味公司。对此,正味公司负责人曾予以否认。不过,威极公司出事后,执法人员查到:给威极公司提供工业盐水的经销商何理文也曾卖过20吨工业盐水给正味公司。
据顺德区市场安全监管局昨日通报,该局于5月份组织案件调查小组赶赴涉案的正味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封扣了该公司生产车间和仓库存放的所有酱油产品半成品、成品和原料,并责令停产。据了解,有关部门还封扣了正味公司3690箱酱油成品,并在现场发现67包标示有“粤盐”、“日晒盐”等字样的原料盐。该原料盐经佛山市盐务局鉴定,属于通过盐业公司供应的正规食用盐。
目前,现场封扣了该公司生产车间记录、仓管记录、会计账册、进货采购单据和销售单据等生产经营资料,具体情况仍在进一步核查中。
检测行业人士:
工业盐水应能测出亚硝酸盐和重金属
早在工业盐水酱油案案发之初,高明区质监部门就承认,曾几次抽检威极公司的盐水及产品,均未发现有异。在新闻发布会上,佛山市质监部门也表示,虽然执法部门多次对问题酱油进行检测,但结果却是“符合国家标准”。4月19日,广东省质量监督盐业产品检验站也出具检验报告,“威极公司酱油”仅显示盐水的含盐量超标,但不能认定为“井矿卤水”(即工业盐水);同样,5月11日,对威极公司查封的成品酱油检验结果,也显示“该批次产品未发现问题”。
对此说法,昨日,广州一位从事食品及化学原料检测多年的行内人士称,“这种说法纯属是扯淡。”他表示,市场上的检测公司面对的是客户,如果送到检测公司的是已经稀释的盐水或者是成品酱油,检测不出是否是“工业盐水”很正常。就像一小包老鼠药给人吃肯定会毒死人,但是如果是把这一小包老鼠药放到了一个大池塘里,就不会毒死人了。“样品检测不出有问题是存在可能的,但质监部门不能这么说,因为他们是负责监管的,而不仅仅是抽检样品,整个生产环节都应该关注到。”他表示,只要抽取威极公司的工业盐水检测,就能发现问题,更可以检测出工业盐水中含的亚硝酸盐和重金属成分。
东莞“祥兴隆”老板:重新评估风险利润划不来就打算转行
昨日,新快报记者联系到涉事企业之一的东莞祥兴隆公司老板邓国相,他表示现在食品监管越来越严,事发后压力很大,“每天仅睡几个钟”。他称,事后会重新评估生产风险和利润的比例,并感谢媒体的监督。
食品监管越来越严
新快报:是如何踏入食品行业的?
祥兴隆(老板邓国相):我是土生土长的东莞人,看到亲友办厂子红红火火的,就萌生了办食品厂的想法。2000年,我和哥哥共同出资40万元开办了这家工厂,当时食品行业监管很松,准入门槛又低,加上东莞正处在发展的鼎盛期,做食品很有发展前景。
新快报:还记得创业时的情景吗?
祥兴隆:刚开始生产酱油时,因品牌不出名很难销售,为了扩大销量我每天到宏远的批发部推销,记得卖出第一批产品的数量是6箱,我当时激动得想哭。
新快报:到目前销量大不大?
祥兴隆:现在产品主要在宏远和中堂做批发,销量是商业秘密不能透露。但监管越来越严了,从三聚氰胺到毒胶囊,之前我还庆幸自己没有涉足到,没想会被工业盐水牵扯进来。
感谢媒体跟踪监督
新快报:近期媒体的报道你看过吗?
祥兴隆:新快报的报道很客观、很公正、很及时,尤其是专家的观点非常中肯,说出了小企业的心声,感谢媒体的监督和跟踪。这次事件中,祥兴隆也是受害者,我们被威极公司业务员出具的检测报告和产品合格证蒙蔽了。
新快报:还有什么要申诉的?
祥兴隆:现在有些媒体故意夸大新闻事件,比如有的说祥兴隆还在生产,有30多个工人,院子里还养着大狼狗,其实全是捏造的。
不划算就打算转行
新快报:第一天被查封的情况是怎样的?
祥兴隆:5月28日一大早,我就出门办事了,当时工人正在生产,后来员工来电话说质监来人要查封。我赶回厂里时,就看到那批来自威极公司的头油被封了。
新快报:出事后压力大吗?
祥兴隆:以前我很喜欢上网,但现在我不愿意也不敢上网、看电视和读报纸了,不愿意看到铺天盖地的问题酱油信息。每天仅睡几个钟,甚至要到医院吊针,身体比以前差了很多。
新快报:以后还继续做调味品吗?
祥兴隆:说实话,现在才发现我和哥哥都不是做企业的人,办工厂其实是给自己找份工。等这件事过后,我会重新评估一下做食品的风险和利润,如果划不来就打算转行。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